《爆漫。》-體現主流與非主流的平衡

《爆漫。》雖是幾年前的作品,但精彩的作品歷久不衰,直到現時我仍不時翻閱。同一套作品在不同時期閱讀,也會有不同體會。近幾年,大概因為我對非主流思想產生意識,所以重看《爆漫。》這套作品時,也會對作品中的「非主流」主題感同身受。

圖片來源:《爆漫。》
圖片來源:《爆漫。》

主流作品令小眾卻步
不論是愛看漫畫的人,還是對此漠不關心的人,大概也曾略聞一兩部經典少年漫畫(下簡稱:少漫)作品,如過去的《龍珠》、《男兒當入樽》,以至近年的《海賊王》等等,都是大眾沒看過都聽過的漫畫。而這些大熱長壽作品自然讓不多看漫畫的人對漫畫產生的刻板印象,離不開打鬥、熱血等元素,要是對這類元素不為所動,實在難以對少漫牽起興趣,探頭窺望漫畫世界。

圖片來源:《爆漫。》
圖片來源:《爆漫。》

事實上,漫畫的主題就如小說作品一樣,上至天文歷史科幻,下至社會推理人性心理,廣泛得無法盡錄。 只是,能成為大眾喜愛的作品,大都離不開上述的主流漫畫元素。主流作品固然有其質素及存在價值,但非主流作品亦需同時存在,才能令漫畫界百花盛放,照顧到讀者不同口味。而近十年能夠成為大熱的非主流作品,不得不提的是以寫作漫畫為題的《爆漫。》。

大眾刊物上創作小眾題材
「畫漫畫」會讓人聯想到甚麼?構思故事、繪畫草稿、填黑、草稿被否決後修改再修改……沒有刺激的戰鬥畫面,沒有強大的敵人,沒有嶄新的招式,要踏進日本少年漫畫雜誌出版社── 《少年Jump》的門檻,成為受大眾關注的作品實屬難事。從結果來看,《爆漫。》推出了20本單行本,更被拍成動畫及真人版電影,雖未至於成為《龍珠》、《海賊王》般全球大熱的經典作品,但以非主流漫畫來說實屬成功。

圖片來源:《爆漫。》
圖片來源:《爆漫。》

《爆漫。》的故事線其實相當簡單──兩位主角真成最高(下簡稱:最高)及高木秋人(下簡稱:秋人)以成為《少年Jump》人氣漫畫家為目標而奮鬥。特別之處在於主角擅長的漫畫主題相對於少漫來說偏向非主流,所以主角們在奮鬥的路途上亦險阻重重。事實上,故事的兩位主角反映了原作大場鶇及作畫小畑健的合作方式及漫畫風格:二人跟主角們一樣,一人負責構思故事,另一人則負責作畫;而以《死亡筆記》為先例,兩人合作的故事亦為非主流故事 。

作者、編輯、讀者的三角關係
故事中,主角每創作一回漫畫便會跟編輯進行討論,編輯會就內容、對白、角色造型等多方面提出意見。漫畫的受歡迎程度,則取決於每期《少年Jump》雜誌的讀者問卷調查,既然刊登在商業雜誌,要是無法得到讀者支持,當然就墜入被腰斬的結局。因此故事亦稍有討論到,漫畫是否要以讀者的眼光為前提而創作呢?

圖片來源:《爆漫。》

這個討論,就如探討:「創作應否以大眾的喜好為依歸?」是一場沒完沒了的討論。要取悅大眾,以大眾喜好為前提必然是較安全、較易達至成功的做法。正如故事中敵手七峰透先後以網上討論及企業方式去「製作」漫畫,先不論該做法是否合乎專業及道德,但從結果來說的確容易受到大眾支持。而故事中亦加插了主角們的第二位責任編輯──港浦吾郎因忽略了兩位主角的興趣及長處,硬要以過往的數據、讀者的喜好為首要標準,令兩位主角無所適從,陷入創作窘境。由此可見,作者本身亦不贊同創作者只看重大眾喜好,而摒棄自己本身的意念。

圖片來源:《爆漫。》
圖片來源:《爆漫。》

可是,矛盾又來了。要在《少年Jump》這本商業漫畫雜誌上取得大部分讀者的認同,背道而行真的能夠成功?在故事當中,作畫的最高是感性的代表,堅持創作的方向及風格;而原作的秋人及責任編輯則為理性代表,著重於分析讀者偏好、同期作家走勢、成功機率、投資報酬等等,不同角色的討論,逞現了在當今創作市場上,需如何在創作與生存之間衡。責任編輯提及的事情,往往在作者創作期間受到忽略,例如考慮讀者喜愛的元素:引起共鳴的對白、一目難忘的主角、充滿魅力的奸角、閱讀後喜悅的感覺、家長的反應;以及商業發展的潛力,如推出廣播劇、動畫、周邊商品的可能性等。在甚麼時候要信賴責任編輯,甚麼時候要跟編輯抗爭,亦是故事引人入勝的情節之一。

6
圖片來源:《爆漫。》

非主流作品在不同媒介上的存在
這些情節令我聯想到,現時網絡媒體過於依賴讀者反應的情況。漫畫在雜誌上連載,透過讀者調查來得知反應,從而調整故事內容及方向,正正就像網媒現時透過點擊率、瀏覽數、讚好及分享次數來分析讀者傾向,從而取決文章主題、內容及風格等等,而且這些數據相對於讀者調查來得更即時。屢創佳績的無疑是主流喜愛的話題,如美觀的食物、隱世旅遊景點等等,於是網媒便紛紛走上同一條大道。跟紙媒不同的是,讀者買一本夾雜主流及非主流內容的雜誌回家,可以閱讀兩種不同風格的內容,所以非主流的內容在紙媒上仍有一點存活空間;但網絡媒體則以另一套規則運作。難以分割的社交媒體以點擊率、分享次數來決定資訊能否置頂,因此帖文必須在起步時獲得網民關注,才可以在網絡世界這道回音牆裡快速傳播。漸漸造成網媒傾向以哇眾取寵的方式來博取點擊率,摒棄小眾所支持的內容。

圖片來源:《爆漫。》
圖片來源:《爆漫。》

主流既然能成為主流,當道固然不容置疑,但非主流的創作是否要被活埋呢?《爆漫。》中提到「作者與編輯意見不同是好事」,而主角亦曾作出要求終止連載、擅自策劃另一故事等抗爭方式,帶出作者不應完全被讀者及編輯牽著鼻子走的立場。從市場需求來看,主流作品一定讓讀者容易入口,但要是沒有人去嘗試創作其他風味的菜色,讀者連品嘗的機會也沒有,餐單就永遠不會有新鮮感了。正如大場及小畑二人上一部非主流作品──《死亡筆記本》也顛覆了少年漫畫的概念及元素,卻能成為超人氣的經典漫畫,就可見非主流創作有其存在價值。要是只參考數據來定斷作品風格,就不可能創作出一鳴驚人、史無前例的作品了。

非主流與主流的平衡
另一方面,《爆漫。》的故事亦帶出:從實際層面來看,作者不得不與出版社編輯合作,創作出人氣作品。這也可以看成為主流與非主流之間的平衡方式。事實上,不論是主角二人所創作的漫畫,還是《爆漫。》這套作品本身,也可體現出作者與編輯之間找到平衡點的成果。《爆漫。》的主題本來就屬偏門, 要在少年漫畫界得勢,須別花思去加入些少主流漫畫元素,就正如主角們在故事裡創造出「偏門的主流漫畫」。

圖片來源:《爆漫。》
圖片來源:《爆漫。》

漫畫中提到,主流漫畫的元素就是:努力、友情、勝利等等。「成為漫畫家」這個主題要取得這幾項分數絕對不難,但要如何逞現主角的努力,令追夢過程顯得具感染力亦非易事。若是打鬥、運動型漫畫,主角有「level up」、習得新招式、比賽獲勝這類很清晰明確的進步,而且身體動作、有血有汗的打鬥及比賽畫面為故事帶來感染力。但《爆漫。》則無法做到這一點,加上主角二人之設計難以突出,小說式的對話亦會令不愛閱讀大量文字的讀者卻步,可見《爆漫。》要成為受歡迎的作品實在限制重重。

圖片來源:《爆漫。》
圖片來源:《爆漫。》

為了加入少年漫畫的風格,《爆漫。》亦巧花心思在其他角色、分支情節及畫功上。例如天才漫畫家新妻英治擔任「最強敵手」的角色;懶散消極的直覺型漫畫家平丸一也及熱血派福田真太為漫畫帶來搞笑元素;職場上漫畫家們彼此認同與良性競爭帶出友情的美好;最高與阿豆的感情線、平丸與美女漫畫家蒼樹紅的愛情故事等等,令樸實的劇本時而勾動讀者情緒,讓主要的年輕讀者看得時而歡樂、時而熱血沸騰,大概就實現了「偏門的王道漫畫」,在非主流與主流間取得平衡,在創作與商業肯定之間找出中間點。

圖片來源:《爆漫。》
圖片來源:《爆漫。》

然後又會有另一個矛盾出現,非主流必定要具有主流元素才能生存?其實一個健全豐富、多樣化的媒體世界應該是各種類型的資訊棲息之地,不論像《爆漫。》般加入主流元素的非主流創作,還是像《死亡筆記》般的純非主流創作,都不應被抹煞,才可使不同讀者受惠,同時擴展讀者的視野及思維。當然,創作者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去選擇是否滲入及加入多少主流元素,但不論是哪種方式出現,都應該得到生存的空間。綜觀現時的網絡媒體及其他創意領域,市場分析成為了創作方向的依歸。只要每天略略看一下社交媒體發表的文章及視訊影像,題材、內容及表達方式都互相類近 。讀者的反應固然是市場分析的基準,但要是部分讀者對此類主題不感興趣,可以選擇的媒體資訊實在少之又少。明明網絡是一個盛載億萬資訊的載體,但卻不求多元化、走向單一化,那載體的容量大小又有何意義?

《爆漫。》的兩位主角遇到別有一番視野的編輯,亦幸運地得到讀者認同,創作出大熱作品。但在現實裡,並不是單靠作者花心思,就可以令偏門創作踏上成功,而是要由媒體公司或出版社、以及讀者的合作下才可成形。現今的網絡媒體世界裡,實在難以找到一家容許小眾內容存在的媒體公司,而大部分網民或讀者或許不自覺自己在網絡上的行為,單是你隨意地瀏覽甚麼、點擊或分享甚麼,間接決定你明天會看到的是甚麼。

主流與偏門的持續拉扯
在《爆漫。》裡體現到的,並非主流或非主流其中一邊的對錯,而是持續的抗衡關係才可以令多元化的創作出現。要是編輯太聽從作者的意願,可能會令商業出版社無法長期營運;要是作者太順從編輯的意見及讀者的喜好,也無法創作出令人大開眼界的作品。所以,持續的抗衡及拉扯關係並非壞事,真正令創作走向單一的,是不容許三方面拉扯,而偏向讀者一方的環境。

圖片來源:《爆漫。》
圖片來源:《爆漫。》

 

 

2017年2月
零捌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