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現在你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一張生活照片,或者發表了一段說話,你會在意有多少人按讚嗎?
反思科技的英國電視連續劇《黑鏡》第三季第一集──Nosedive(中譯:急轉直下)瞄準當今社交媒體生態,將「按讚」的影響力推到極致,描寫社交網絡深深植入人類生活後,如何扭曲人性及操控人類的日常生活。看似誇張的情節及評分系統,其實離我們的生活不遠。

故事內每個人都有一個以五分為滿分的社群評分,這個評分決定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可享用的資源等等,例如高達某分數的人才可進入一家公司工作、可優先登機、享用房屋折扣、租用優質車輛等等。此外,每個人眼內都戴有一副隱形眼鏡,可以即時看到別人的評分;而手機亦可以即時為眼前人評分。即是說,假如你覺得對方善待你,你可以即時予以高分;相反則即時予以劣評。
看似超現實的評分制度,其實類近我們現時社交網絡上的按讚制度,只是在我們現有的社交世界裡,基於社交平台各方面的考量,暫時未有一個給予劣評的系統。現時很多人或團體,都會以「讚好」數量來衡量一個人或一個團體的成功與否:一個美容blogger有多可信,看看她的專頁有多少個Like;一間餐廳有多美味,看看它的社交帳號有多少Like;甚至一些出版社用專頁的讚好人數為準則,尋找有市場潛力的「作家」。愈來愈多人用Like數去定義一個人、一個團體的能力及成功,使我們的價值漸漸建立在所得的Like數上。

可能會有人疑問:「用這個全民評分的制度,不是能夠促使社會更美好嗎?」從理想層面來看,這是一個讓人人都能夠公開地表達意見的完善制度。但從另一層面來看,大部分人都會受眼前所見的分數所影響,產生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例如當你看到餐廳劣評如潮時,也一定有所卻步;要是學校看見一名考生操行很低分,面試前心裡也會先扣幾分。要是這種制度像《Nosedive》的劇情般,化為評定一個人的準則時,人們就會不由自主被別人的反應、想法牽著鼻子走,漸漸變得虛偽及人云亦云。例如Lacie為討好高分人士而刻意迎合話題、送上早餐;又因某同事被其他人討厭,而對他敬而遠之。

而當大眾著重追求「別人看得見的美好」,也會離事物的本質愈來愈遠。就像Lacie為塑造一個討好的形象,也逐漸忘記如何真正的享受生活,早上在咖啡店吃早餐時,吃了一口曲奇便吐出來,然後拍照打卡,並忽忽忙忙地離開了,事實上她沒有用心品嘗這頓早餐,只是為營造一個富有生活品味的形象,搏取他人為她打高分數。 事實上,這些行為一點也不陌生。不少人經營社交帳號時,為了增加人氣,花在「呃like」上的時間和心思,遠比享受事物本質的時間和心力還要多。例如旅行時拍「呃like相」成為旅行動機之一,花在欣賞沿途風光 、感受地方風俗文化的時間反倒不多;開餐前有些人堅持要「相機食先」,忙於排列食物、將美食照片修飾得漂漂亮亮的,桌上的美食卻是吃幾口就不吃了。隨著這種「打卡潮」興起,不少餐廳、商店也推出金玉其外的話題性事物,滿足消費者崇尚熱潮、渴求認同的心態。比起事物本身帶來的體驗及感受,人們更享受得到別人的認同及讚好而帶來的滿足感:但凡讓人看見的東西,都要以別人的感受為優先考慮。今集以粉嫩色彩為主色,不論裝飾、生活物品都配以夢幻的糖衣,大概就表現出在打分制度下,每個人都把表面粉飾得完美無瑕。

再者,社交平台的評分制也容易造成「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社會問題。因為你只要獲得高分數,很多低分人士都會爭相給你好分數,從而吸引你也回贈他一個分數。就像故事中Lacie為租理想居所,不惜一切將自己的評分提升至4.2分。於是她企圖借助高評分友人Naomie的力量,為自己提升分數。這不但反映Lacie並非出於友情而成為Naomie的伴娘,更表現出評分制度下強烈的階級觀念。正如Lacie的人生導師所建議,想得到更高的分數便需多與高分人士接觸,於是Lacie便專攻與高分人士打交道,對低分數人士則不屑一顧。這個看似大同世界的社交評分方式,其實令高分成了權力象徵,令社會階級更顯懸殊。高評分人士被視為成功群組,受其他較低分人數所崇拜,同時亦希望藉取悅他們而令自己社會地位上升。另一方面,因為分數是眾人皆見的,故低分就會受到無視,甚至被歧視,別人都會因為看見你分數太低,而標籤你必定有問題,對你敬而遠之,就如Lacie自從在機場無禮對待職員而被扣分後,便立刻進入分數驟跌的惡性循環。

回想一下,自從有了社交平台後,我們有多在意別人在網絡上的反應呢?上傳照片後,可有在意自己有多少人按讚?看見一張照片、一段影片有很多 Like、很多分享次數時,是否也不期然覺得它別具價值?要是這個世界突然斷了線,未來的日子裡都不能上網,還會有多少人吃飯前精心擺陣?還有多少人花時間修飾照片?看似能夠將人與人之間連繫的社交網絡,當使用者走火入魔時,就會成為一個框架,甚至一種精神上的自我枷鎖。依賴社交網絡不自覺用Like數來判斷一件事物的價值,同時也不期然用Like數來決定自我價值。我們在網絡上享有分享、發表的自由,卻同時也失去精神上的自由。
近年開始有人建議社交平台推出「unlike」按鈕,讓使用者可以對某事物作更全面的反饋。要是有天「unlike」降臨至我們的社交網絡,我們會否如這一集《Nosedive》的預示般,為免別人給自己劣評而步步為營;靠別人的Like及Unlike數目來定斷自己的生活方式?雖然要達至《黑鏡》的劇情所展現的程度,在各方面還有一段距離,但綜觀近年大眾在社交平台上所表現的行為,在這個網絡世代也實在值得反思。
2017年3月
零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