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鑽石,從甚麼角度看才是它最真實的面貌?從哪個角度看才是最完美呢?
由中學開始,我感到跟周遭有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進入社會之後,這種感覺更加明確,應該說是發展到極致。會有這樣的感覺,可能是出於我跟每個人眼中的「真相」及「完美」有所出入。
不論在學校裡,還是在社會裡,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學習到的、眼見的事情就是真相,取得100分就是完美。周遭的人都用同一標準去看待眼前的事情,令我難免有點弊悶。我認為大家之所以會有「完美」的想法,是因為大家都將自己眼前所見所聞,都當成是真相的全部。
在我的世界裡,真相是一粒巨大的鑽石,從不同的角度看這粒鑽石,因切割面、反光面的不同,也會逞現出不同的面貌。我們可以下意識去走多幾步,從更多角度去觀賞它,但總是無法綜觀其各個面向。因為抱著這樣的想法,我相信自己眼前的人、事、物都不可能是完全真實的,這種「失真」並不是指出於虛偽或喬裝,而是人和事物本來就可以有超過一個面向。可能因為抱有這樣的想法,就不會有所謂的標準及「完美」,令我跟別人對事物的看法大相逕庭。

曾經有朋友認為我這種「真相及完美均不存在」的想法太負面消極。事實上,這樣的想法不會令我覺得既然沒有完美, 就不再用心做事;沒有真相就甚麼都懷疑一番。接受了缺憾及模糊的面向,人和事物反而顯得立體,甚至有一種魅力。猶如影子可以令光面更明確,有黑暗才有光明。沒有相對的存在,單靠其中一面而存在的事物只會平淡乏味。在美好與糟糕之間取得平衡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在我看來,這種平衡比單向地追尋完美更困難。
松浦彌太郎在《最糟也是最棒的書店》中提到,最棒的事物,換個角度來看就是糟透的;最糟的事物,換個方向來看卻是極美好的。我尤其喜歡松浦這個觀點,感到深切的共鳴。如果反思生活上遇到的各種人和事,就會體悟到許多事情並非只有一個面向。他於書中又提到:「眼睛所見的並非全部,能看見的都是很小的事,能看到存在背後那巨大的部分才是最重要的,最棒的部分並不是那麼容易就看得見。」雖然這未必是作者的想法,但從這種「眼見的完美亦非完美」的角度來看,要是只追求或滿足於表面的完美,忽略了看不見的重要意義,所謂的完美亦不能稱之為完美吧。
也許像我這種走在邊緣的人,才會有這種「缺憾美」的想法,而不認為這是自我安慰。在生活上,我經常在進行某些事情時,也會捨不得抹去污點。例如畫畫時,總會有錯手的時候,但有時這類小小的錯失,為畫面帶來微小的不和諧,反倒讓我不捨得去修正。松浦彌太郎在書中亦有提到,他選書的標準是「最糟也最棒的書」,而不必是完美、大受好評的書藉,聽到這樣的選書概念,我反而覺得充滿吸引力。
在看不到的地方也好,看得到的缺憾也好,也存在著某種意義。若然可以用開放的態度擁抱缺憾的存在,不論看自己、他人及事物,也會有許多新想法及新創造。然而要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我還在努力學習當中 。
圖、文/零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