嚮往效率的城市人,為了確保眼前的一切盡在掌握,反倒制定更多輔助以便排除出現突發或偏離的事情。以搭地鐵這件事作例,車站助理員的出現,究竟真的令整個運作更𣈱順,抑或反過來令事情矯枉過正?
輔助變成服務
當𨋢、電梯幾乎遍布城市每個角落時,尤其身處香港這個依賴向高空發展的城市,搭𨋢、電梯時要排隊搭𨋢、按制開門、入𨋢關門,就是生活一部分。偏偏來到地鐵站,就有專人為你按制,指示你入去並關門;走到入閘機前的售票機,手指還未按下目的地,已經有幾位地鐵職員一湧而上教你買票;來到月台,職員著你排隊要站前一點,即使車尾位置已堆滿乘客,仍會指示該處較易上車。這個安排跟兒時上幼稚園至初小的情境有頗為相似,老師一步步教我們,督促我們過馬路時要看清周遭情況,到現在乘搭這種交通工具,就由職員給予指示。車站助理員的殷勤,反倒顯得過份貼心,甚至把顧客寵壞的地步,這種「提升服務質素」的動作,反而是過份幫助,把他們形容為「搭車助理」比較合適。
沖刷海量資訊
在一個高度依賴科技的城市,或者是積極把科技和機器取代人手的城市,當有一天由由自動化「倒退」人手操作,多數就是因為機器發生故障。在車站,不只有定時播出叫人注意安全的廣播,還在廣播之上加入「人性化」操作;廣播播上「先落後上」,語音未落,又有職員用咪在身旁嚷着口號「先讓車上乘客落車」,有時兩把聲音同時輸出,信息重疊,作為乘客除了覺得煩厭,就是甚麼訊息都接收不到。
廣播的原意,就是公布一些重大、突發的事情,在寂靜空洞的車廂裏,突然傳來一把聲音,道出某某列車發生事故,或者某某小童不幸與家長失散,馬上把人的心神都拉回來,真正起到警告、通知的作用。可是,現在的廣播太濫,且濫得有點過份,幾乎一分鐘內就會聽到兩次叫人「緊握扶手、企定定」,又或者「唔好望住手提電話」這幾句話不斷重播。其實這類「廣播」是真的播得合時、合理嗎?目測所見,大部分由踏上扶手電梯甚至邊行邊低頭㩒手機的乘客,都無因為廣播而警覺,更不會聽勸告握緊扶手。這些「好心」而密集的提醒與一個寧靜的車廂,你想要的是哪種?
在節奏急促的城市中生活,很容易因着每天的趕忙而略過身邊發生的每件事,對於眼前的一切,我們只習慣接受,但這些被定義為「沒甚麼特別」的現象,很多時只是我們未經思考而麻木接受的一種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