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的記憶可以Delete,但無法洗去回憶帶來的傷痛;電腦會提示我們一些特別日子,但傷痛卻無時無刻提點它的存在。電影《SEARCHING》以父親David找尋失蹤的16歲女兒Margot的故事為藍本,由網絡上的搜尋功能開始說起,引伸互聯網帶來的問題。
科技是人類溝通的屏障抑或橋樑?
電影大量用到電腦、電視的視角,由最初David一家過着三小口的幸福生活,到太太Pam患癌去世後,跟Margot的生活點滴,以及後來Margot失蹤後,都離不開「主角」之一:電腦。
電影以David一家經歷的事,闡述電腦在人類生活的應用進化史,在Margot兒時,電腦主要用作記錄人與人之間的生活和相處點滴;到了Margot長大,人們用網絡、電腦的習慣已經徹底改變,科技進步了,即時通訊、視像對話,甚至訊息的已讀功能紛紛出現,這一切看似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這種一切便利不但沒有令David和Margo的關係好轉,甚至成為父女二人的最大隔閡。
David的太太Pam去世後,Margot升上高中,父女二人見面不多,大多依賴電腦來溝通,面對電腦屏幕講話。David為了不想在Margot面前提起Pam的離世,選擇避而不談,但這種做法反而令隔閡愈深,父女二人的關係日漸疏遠,不願意在對方面前展現真性情。有一次,David對Margot多次沒有扔棄垃圾感到不滿,本來想透過文字教訓Margot;但他最後決定修飾文字,改為用平淡的語氣告訴Margot。David為了想隱藏與女兒之間的負面情感,選擇粉飾太平,刻意收起自己和女兒的共同傷口:Pam的離世。至於Margot也一樣,在與父親聊天的鏡頭前,展現一副開朗而活潑的樣子,偽裝成一個快樂的女孩;直至David在尋找Margot時發現直播網站,才得悉女兒對着鏡頭訴說自己的心聲,現實中的她孤獨一人,網絡成為她的傾訴對象和唯一的朋友。
互聯網是個怎樣的濾鏡?
在互聯網的世界入面,任何一個你我他,都可以成為專業人士、明星、富翁等等;只要懂得利用這個虛擬世界入面的工具,就能輔助你建構這些形象工程,「打造」一個理想的形象。這部電影聚焦網絡上的搜尋功能,帶出互聯網世界的虛偽。
互聯網的出現,某程度上用以餵飼和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就好像這部電影一樣,Margot最初失蹤時,David先從女兒的同學、朋友問起,大家紛紛表示Margot在學校經常孤獨自處,沒有朋友;然而,經過傳媒和大眾炒作後,Margot失蹤的事傳到街知巷聞,這些本來與Margot不熟的人,馬上變成她的「知己」、「好同學」,紛紛利用互聯網達到自己理想的目的。
調查員Vick找來幾張與更生人士的合照、虛假的facebook專頁,成功搏取當時急於尋找女兒下落的David之信賴,令他完全相信Vick就是他的希望,起初完全沒有發現她在賊喊捉賊。至於在失蹤事件上,Margot的同學亦絕不放過表現自己的機會,在鏡頭前表現得很關心Margot,訛稱Margot正與自己一起,甚至拍片表現出一副傷心痛哭的模樣,刷一刷存在感,搏取點擊次數,成為網絡紅人。
社交媒體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一部分,在發帖文或者公眾展示自己的事情時,我們都會多加修飾,希望把美好而令人憧憬一面展現出來;換個角度來看,我們在這個網絡世界看到的資訊,又有幾多是經過加工、修飾呢?
文/壹貳
圖/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