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第四季於去年年底以互動電影形式推出後,第五季終於在今年6月初推出!今季的三個故事〈Smithereens〉、〈Rachel, Jack and Ashley too〉和〈Striking Vipers〉,一如以往緊扣科技為主題,由社交媒體、應用程式,講到人工智能(AI)、虛擬真實(VR),這些科技不單止入侵我們的生活,甚至準備好取代我們了……
準備好迎接世上的另一個「我」了嗎?
當你說「我」時,很自然就是指世上唯一的你,但有否想過,科技的發展可以連專屬的「你」,變得可以隨意附載?故事〈Rachel, Jack and Ashley too〉,講述由Miley Cyrus擔演的明星Ashley O,在經理人阿姨的銳意打造後,在銀幕前總是一副樂觀積極、充滿正能量的模樣;後來甚至推出智能機械人公仔Ashley Too,希望把Ashley的形象植入大眾、粉絲的腦海。性格內向,沒有太多朋友的Rachel買了Ashley Too後,透過與這個裝載着樂觀積極的靈魂的公仔交流,結交為她的知心好友。
樂觀積極、開朗天真的Ashley O,只是經理人阿姨的生意算盤,正當Ashley反抗,想做回自己時,卻被阿姨陷害而陷入昏迷狀態,阿姨就決定用科技延續Ashley在觀眾心中的形象,利用VR體驗讓「站在舞台上」的Ashley隨意改變大小,這樣永遠不需要Ashley親身上陣,昏迷多久也沒影響;就連發行新歌都同樣沒難度,經理人阿姨截取了玩偶Ashley Too的聲音,再用機器把Ashley本來創作憤怒的曲風變成流行曲。
在科技面前,大眾不再介意站在面前的是否Ashley,反而聚焦在體驗這種虛擬真實。故事雖然是Happy Ending,但仍不禁讓人感到心寒 ―一個玩偶不單可以複製真人的聲音,更把她的意識都一併複雜下來,玩偶已變成一個有思想的載體,而且跟真正擁有肉身軀體的Ashley一樣。這亦表示,這個有自己思想和意識的玩偶,可以成為人類的朋友,亦可以變成敵人。
虛擬=另一個真實?
如果把虛擬真實完全套用到電玩遊戲中,對打機迷來說是個好消息,玩家投入之餘,更可帶來感官刺激;然而,要是這個虛擬世界變成你的另一個真實世界,結果又會如何?故事〈Striking Vipers〉入面,主角Danny和他的死黨Karl一直以來喜歡玩類似街霸的對戰電玩遊戲,直到後來這個遊戲支援虛擬真實後,二人的對戰不單只是螢幕前所見的兩個角色,更可以把你的意識連接到遊戲的世界入面,不但化身成自選的角色,更可感受到對方迎面打過來的一拳一腳。
虛擬真實的遊戲世界,不單帶來感官刺激,更讓主角發現自己的另一面,一個人卻有兩個身份:在真實世界中他是個父親、丈夫;進入虛擬真實的遊戲空間後,依然是那個他,卻同時是另一個愛上同性好友Karl的他,究竟。。。該怎樣解讀這樣的自己呢?
抗拒社交媒體?這只是你的問題
現實生活中,你或許遇過身邊有朋友很少更新社交媒體,甚至堅決不開立帳戶。今季其中一個故事〈Smithereens〉正正探討社交媒體對我們生活的影響。主角Chris因為一次駕車時滑手機瀏覽社交媒體令他遇上車禍,未婚妻更在車禍中喪生;Chris自覺害死未婚妻,不但自此與社交媒體隔絕,更要求跟社交媒體Smithereens的負責人Billy直接對話,要他刪除社交媒體上這個通知功能。
Chris利用Uber司機的身份,接載Smithereens的實習生Jaden時順道把他狹持,故事就以這個框架作開端,呈現警方、市民、社交媒體公司切入事件的方法。社交媒體公司Smithereens擁有客戶最多、最詳盡的資料,由個人資料、信用卡,甚至身在位置,不費吹灰之力已經羅列出來,成為資料的看守人;用戶,亦即是故事中的兩個年輕人,他們在屢勸下仍然不願離開,情願舉高手機做現場直播,務求把景象即時上載到社交媒體,讓人人都可以評論這一切。
如果社交媒體公司是資料看守者,那麼使用社交媒體的人們,就可當作資料傳送員,不斷把自己和身邊人的資料,毫不保留的上傳到一個虛擬的、從未見過的平台和第三者身上,而我們更在分享資料的過程中顯得津津樂道。至於警察所代表的權力、執法機關呢?整個故事入面,真正與Chris進行談判和磋商的竟然是社交媒體公司,相比之下,即使第一到達現場、不斷留守的警方卻做不到甚麼,這正好諷刺權力執法機關都未能阻止社交媒體公司擁有客戶的個人資料,更妄論協助保障每個人的私隱了。
科技以不同形式朝着我們四方八面的來臨,究竟我們應該以甚麼形式去理解和面對這一波又一波重大的轉變?
文/壹貳
封面/零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