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結束至今已逾七十多年,有些歷史卻永遠裝載在人們的心目中。1939年納粹德國入侵波蘭後,大肆逼害猶太人:集體送入集中營處死,或者隨意用不同理由把他們殺害,以不同形式進行種族大清洗。今次為大家介紹的這部電影《The Pianist》,以猶太裔鋼琴家Wladyslaw Szpilman的真人真事作改編,講述這位鋼琴家在這段黑暗時期的種種經歷。
藝術家角度看二戰
Wladyslaw Szpilman是一位波蘭猶太裔的鋼琴家,他和家人在二戰期間居住於波蘭,出身自中產家庭的他,漸漸被逼遷往較狹小的猶太區域入住。他見證着自己、家人、鄰居以至整個猶太民族的一舉動一動也受到監視和限制,甚至無故被殺死;由起初活動區域受限制-納粹黨設立猶太人專區,到後來生存也受到限制-被送往集中營處死。
隨着納粹德軍不斷推進,猶太區域逐漸消失、猶太人被處決,人身自由及性命都變得低賤,Szpilman不斷逃亡,離開猶太區域後輾轉來到以前認識的女友人Dorota及其丈夫家中寄住。然而,Szpilman並未能安頓下來,他不能在這棟非猶太區內的大廈進出以免被人發現,只可偷摸捱過這些日子。當時宅內有一座鋼琴,但礙於怕被人注意而不能彈奏;即使如此,Szpilman依然選擇打開琴蓋,用心想像出每一顆琴鍵的聲音,在這個窘乏的環境下,藝術彷彿成了他的心靈支柱,在聯想這些琴音時,暫時忘卻大廈外戰烽火戰亂的聲音,腦海只生出一首首樂章。
亂世下求存
亂世之下,藝術變得一文不值,敵人眼中的龬琴家也好,以前的社會上流、中產也好,當時納粹黨的眼中就只有肅清民族的概念,本來生於中產家庭的Szpilman也得在手肘上套上一個供納粹德軍識別的星形圖案,讓社會上的人排斥和舉報猶太人(以民眾互相批鬥的方法,進一步達致清洗民族的目的)。
當生命變得如螻蟻般低賤時,何來談藝術呢?Szpilman一家人就只有他得以倖免,不用登上一列駛往集中營的火車接受處決;然而,他也自此跟家人失散,戲中最終雖然沒有交代Szpilman家人的去向,但這也不難想像他的家人被送往集中營後已遭處決。戲中以主角Szpilman流亡的經歷出發,由日常生活,慢慢失卻自由,流亡到舊朋友的家中,甚至最後去到被炸成廢墟的地方碰上一位納粹德軍;幸好,這位軍官十分欣賞他的琴藝,對他照顧有加,好讓他捱到波蘭解放一刻⋯⋯
亂世下,生存的基本權利都變得十分渺少,還怎來得及談藝術呢?一個藝術家,要在亂世下求存,藝術在他心目中又是甚麼一回事?或許就是讓他生存下去的意志。
文/壹貳
圖/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