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Brooklyn》 – 身份命題:我屬於哪裏?

今次介紹的這部電影《Brooklyn》,講述愛爾蘭少女Eilis為了生計隻身離開家鄉,遠赴美國布魯克林。作為新移民,離鄉遠赴他國,除了要適應新環境和當地文化。還有一個不得不面對的身份問題:她是一個愛爾蘭人?還是一個美國人?

身分命題:布魯克林人?

故事來到二次大戰後1950年代的美國大都市紐約,Eilis由鄉間走到大都市,眼前盡是摩天大廈,紳士名流出入的百貨公司、大商店;Eilis希望改善生活,在姐姐Rose請神父Father Matt的安排下,從愛爾蘭家鄉隻身遠赴美國布魯克林,離鄉別井,最難熬的必然是思鄉病。

聖誕節時,Eilis想派午餐給無家可歸的人,席上全是愛爾蘭人,他們最初跟Eilis一樣為生計來到布魯克林,在這裏修橋築路,不幸的是他們現在的生活朝不保夕,居無定所,有些人已經待在這裏50多年,與家鄉失去所有聯繫。在聖誕午餐會上,有人獻唱愛爾蘭傳統的民族歌曲,勾起Eilis對家鄉的思念,當時這種有家歸不得的感覺,在她的腦海揮之不去。

紐約的布魯克林是個匯集世界各地移民的地區,而Eilis就在這裏遇上意大利裔的Tony。Eilis對舊環境的眷戀、思鄉的痛苦如陰霾般一直籠罩着她,就連初初在百貨公司上班時都不禁因想家而哭起來;相反Tony則對這個新地方充滿期盼,希望建立屬於自己的一切。

兩個異鄉人就在兩種不同的心情下相遇。Tony的出現,反而為Eilis的生活注入希望和動力,正當Eilis嘗試打開心扉接受這個新環境,與Tony開展新生活時,她接到家鄉傳來的噩耗:姐姐Rose的死訊,她知道自己必須回到愛爾蘭⋯⋯

身份迷失:愛爾蘭人?美國人?

重回家鄉,卻是一趟帶着傷痛和遺憾的旅程,遺憾自己不能多點陪伴患病多時的姐姐,甚至連最後一程都不能送別。回到愛爾蘭,眼看熟悉的回憶,只是自己的姐姐已經離去,這種悲痛讓她對自己的前路再添一份煩惱:她不肯定自己有多想留下來,但肯定想逃避在布魯克林發生過的一切。由鄉下少女變成大城市的時代女性,再次回到鄉下,憑藉手上的專業證書,足以讓她代替姐姐在會計公司接任簿記,得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加上此時剛好遇上富二代Jim,令她在家鄉愛情、事業兩得意。在改善生活的大前堤下,這不就是個最好的選擇了嗎?

那麼,她跟布魯克林的Tony之婚約該怎辦?義無反顧的重投家鄉的懷抱,又是否Eilis的真正意願?直至重遇前老闆Miss Kelly,那個一如以往尖酸刻薄的女人後,Eilis終於能下個決定。Eilis不再是以前的她,變成一個敢怒也敢言的時代女性,在Miss Kelly面前呼喊出的自己的新身份,是她終於堅決而勇敢承認的新身份:布魯克林的Mrs Fiorello。這一喊話不單向Miss Kelly的說話而怒吼,更代表她決意抹走過去在愛爾蘭生活的委屈和不甘;Eilis藉着內心的呼喊,肯定告訴自己要回到布魯克林的決心。

Eilis最後選擇回到美國,在返回美國的船程上,Eilis在甲板上遇到一個從愛爾蘭隻身走來美國的女孩,仿如重遇昔日的自己;然而,今次的Eilis再不帶疑惑,決心要回布魯克林建立屬於她和丈夫Tony的一切。

文/壹貳

圖片/《Brooklyn》劇照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