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History 101》:與全球息息相關的議題

講起紀錄片,你可能會想到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大堆數據,偶爾結合歷史、專家解說的片段,這種節目呈現出來十分專業,但難免帶點沉悶單調。Netflix在今年5月推出紀錄片《History 101》,選來10個跟我們環境及生活息息相關的切身話題今次選來的其中3個議題:快餐、塑膠和機械人,都是人類為改善生活而出現的產物,但同時亦為人類,甚至地球帶來問題⋯⋯

〈Fast Food〉 – 快速便捷的飲食文化

紀錄片由50、60年代快餐店興起開始說起,當時隨着處理食物的技術成熟,餐廳可以預先煮好食物,待客人點餐後,只需要把食物翻熱就端到客人面前,過程不過幾分鐘;進入餐廳的客人不再需要等上一段長時間,相比起食物新鮮健康,快速、便捷成為客人更重視的東西,尤其當時汽車生產普及化後,對於那些駕駛者來說,他們最希望能節省下排隊買食物的時間,而快餐這種Grab and Go的方式正切合他們需要。

隨着大城市陸續在世界各地出現,忙碌的城市人愈來愈需要這些又快又方便的快餐店,連鎖快餐店成功衝出美國,進駐世界每個城市。全球化的影響下,快餐文化成功佔一席位,然而,進駐不同地區的快餐店,要成為吸引當地人光顧,都難免要在餐單上,甚至在營銷策略上融合當地文化。在80年代,快餐店不單停留在飲食餐廳的層面,更成為一種流行文化;顧客到快餐店點指定套餐,就能換取快餐店推出的卡通人物的玩偶。快餐店起初只是純粹滿足客人食慾,到後來演變成一間加入了遊戲元素的餐廳;有些顧客為了換取禮物,甚至要儲齊一系列玩偶,不昔經常光顧。快餐文化徹底㒹覆了人類的飲食習慣,我們對食物的追求仍然是味道?營養?抑或只是快速、便利就足夠?

〈Plastics〉 – 塑膠與人類共存

紀錄片一開始先提到1957年迪士尼樂園的其中一個景點:塑膠製作的未來屋,當時出現在人們眼前的,就只是一間看起來先進卻極不真實的塑膠屋,只是一個在主題樂園出現的幻想而已。時至今日,塑膠已經被廣泛應用至不同層面,是人類生活無法擺脫的一部分,人類為了提升生活質素,大量用上塑膠,由起初應用在軍事、醫療設備上,到現時應用到日常生活用品當中;除了塑膠樽盛載的飲品、飲管,以及塑膠袋,現時隨手拾起一件隨身物品,大概很難找到沒有塑膠成分的東西了。

塑膠正式滲入人類生活的每個細節,同時亦為環境帶來不少嚴重問題。要處理廢棄的膠樽膠袋,除了搬到堆填區,人們開始大規模推行回收這條路徑,只是,當回收尚未成為普及的習慣之前,我們對塑膠的高度依賴,令回收重用的成效遠追不上我們所耗費的;到了這些物品被棄置的一天,人類亦往往用上不適當的方法,棄置這些含有塑膠成份的物品,除了陸地堆填,海洋成為另一個人類堆葬塑膠的地方。近年經常有大量垃圾在海洋漂浮,大大影響了海洋生物的生活環境,更有不少動物因為誤服這些塑膠而導致受傷或死亡。塑膠進入海洋,更逐漸進入食物鏈之中,近年有研究指出,從人類的排泄物中驗出有塑膠成分;正當我們自食其果的同時,地球上又有哪種生物還未被塑膠「佔據」?

〈Robots〉 – 人類的朋友/敵人?

早在上世紀40年代,人類對於機械人早有憧憬,希望能擁有一個機械人管家,成為人類的副手,替人類處理繁瑣雜務。人類對機械人的想像,起初只是為改善人類生活,或者代替人類執行艱巨任務的機器──一個由人類控制,聽命於人類的機器。人類為了讓一件機器能為自己分擔職務,先後出現了家用機械人,到後來亦有適用在醫療、軍事方面的機械人,進行危險、實驗性的任務。

時到今日,人類所研發的機械人,不再只是追求由一個擁有銅皮鐵骨外表的機械人去執行特定任務,而是一個又一個更高階的設定,無論外表、能力,甚至思想,都希望能夠像人類一樣,能自行思考、行動。這些有擁有像人類(甚至遠超越人類)的能力,已經逐步應用在不同層面,近年有些商家為了節省成本,甚至選用了機械人充當職員,為顧客準備一杯飲品,或者為顧客辦理酒店房間入住登記服務。機械人是人類親手塑造的產物,然而,它們不再只是充當我們的副手,而是有能力代替我們,這不禁讓人擔心,機械人究竟是人類的好幫手?抑或是人類親手塑造、用來取代自己的敵人呢?

文/壹貳

圖/Netflix截圖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