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除了劇情、選角、畫面,還有一樣不可或缺的元素:音樂。電影入面的某個畫面,配上音樂、歌詞及旋律後,令整個情節看起來更夭心夭肺,留下深刻印象;日後再次聽到這首歌時,你第一時間記起的可能就是那套電影,那個情節。
Ania Dąbrowska – 《The Sound of Silence》
2013年上映的香港電影《激戰》中,主角程輝在備戰時的畫面,就用上波蘭女歌手 Ania Dąbrowska翻唱的《The Sound of Silence》,由 Ania 唱出的陰柔聲線,配上電影中主角的陽剛味,形成一個明顯對比,讓畫面中的程輝更顯孤獨與落寂。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激戰》,1967年上映的電影《畢業生》,它的片尾曲亦用上這首歌。不過,電影就選用由美國男子組合 Simon & Garfunkel 的原唱版本,表達男女主角二人私奔後,在刺激興奮過後沉寂下來的片刻,同時也為日後的未知感到迷惘。
Adam Levine – 《Lost Stars》
繼2007年的《一奏傾情》後,另一套最為人熟悉的音樂電影,就是2013年的《一切從音樂開始》。這套音樂電影,劇情之間雖然穿插不同樂曲,但其中《Lost Star》在戲中就有兩個版本:一個是男主角,即樂隊 Maroon 5 主音 Adam Levine 唱出,另一個則由 Keira Knightley 飾演的女主角主唱的版本。兩個曲風迴異的版本,正好代表着二人對音樂風格上的追求不同。男主角唱出的那個版本,背棄了當初與女主角創作時,專屬二人的版本,換上一個更能吸引台下觀眾的版本,代表了男女主角的關係,已經再無法復合,無法挽回到當初的純粹。
Justin Hurwitz – 《City of Stars》
提起歌舞電影,除了2002年上映的《芝加哥》,另一套就是 2016 年上映的歌舞電影《La La Land》。在《La La Land》中,男主角 Sebastian 獨自行遍城市的不同角落時,唱着這首《City of Stars》,希望在這個城市中能尋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到後來女主角加入,二人就在這個遠離繁囂的小山丘上起舞,暫時忘卻現實生活的不順,投入於歌舞之中。
José González – 《Stay Alive》
長期浸在每日朝九晚五的生活中,漸漸習慣用安穩去換取安全感,到底我們還剩下多少勇氣離開這個 Comfort Zone 呢?電影《發夢王大冒險》入面的男主角,就是一個慣於活在刻板生活的人,情願天天發白日夢,都不選擇離開 Comfort Zone 向外闖。直到他鼓起勇氣往冰島旅行,在一條廣闊無人的公路上踩着滑板一直前進,此時配上背景音樂《Stay Alive》;無人知道前方是怎樣的一片風景,與其花盡心思確定自己每步都走對,不如先享受當刻的美景,活在當下。
Coldplay – 《Yellow》
用了十二年時間拍成的《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除了入面的主題曲,由 Family of the Year 主唱的 Hero深入民心之外;最值得一提就是Coldplay的這首《Yellow》。在電影開始時,主角仍然是小孩,他很純粹,無憂無慮似的仰望天空的畫面,也正好配合了Coldplay的這首成名作的歌詞。電影用鏡頭如實紀錄主角們這十二年間的變化,反映出一個男孩的成長歷程。
文/壹貳
歌曲連結/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