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樂手而言,失去聽力就尤如失去靈魂。今次為大家介紹的這部電影《Sound of Metal》,講述樂隊鼓手Ruben,突然失去八成聽力後,不但無法繼續玩音樂,就連日常生活都受影響。這次生命中的巨變,對Ruben造成很大打擊,究竟他怎樣透過這次變化,重新接受自己? 繼續閱讀 “【電影】《Sound of Metal》 – 重塑內心的聲音"
作者: 壹貳
【Music Picks】盤點5首電影歌曲:一聽立即記起經典片段!
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除了劇情、選角、畫面,還有一樣不可或缺的元素:音樂。電影入面的某個畫面,配上音樂、歌詞及旋律後,令整個情節看起來更夭心夭肺,留下深刻印象;日後再次聽到這首歌時,你第一時間記起的可能就是那套電影,那個情節。 繼續閱讀 “【Music Picks】盤點5首電影歌曲:一聽立即記起經典片段!"
【#電影】《Once》 – 人生過客所留下的課題
今次為大家介紹的電影《Once》,講述的不止是男女主角這兩個失意的同路人,在音樂上找到共鳴;兩人從相遇到分離也提醒我們,由當刻懷着各自的理想向對方道別時,他們也就注定要成為彼此生命中的過客。這些人生中的過客,雖然不會陪我們走完人生的路,但注定給我們留下一些課題。
生命中那些啟發你的人
電影一開始,男主角(由愛爾蘭樂隊The Frames的主唱兼吉他手Glen Hansard飾演)拿着結他,站在都柏林一條人來人往的街道Busking,直接帶出街頭音樂這個主題。街頭音樂讓表演者和聽眾的距離拉近,男女主角就是在這個機會下互相認識,站在男主角面前的,就是一位欣賞他歌曲的捷克女孩(由捷克女歌手Markéta Irglová飾演)。兩人憑着音樂相遇相知,由街頭相遇到後來坐在樂器店合奏,再到最後合作灌錄一張專屬的音樂專輯,彼此成了對方的知音人。
男女主角因為音樂相遇,也因着音樂而結束彼此的關係。男主角最後決定赴倫敦尋找前女友,至於女主角,她在錄音室沒有答應跟男主角離開都柏林一同追夢,選擇了等待丈夫來到都柏林展開新的家庭生活。這一次街頭上的相遇,雖然沒有參與見證對方的新生活,但讓他們更楚清自己的夢想和目標,男主角下了一個以前猶豫未決的念頭,至於女主角,亦下定決心要買一部鋼琴。來到電影結尾,女主角坐在鋼琴前望窗,留下來的不是遺憾,而是感激對方在自己人生中出現過的那些場景,為自己帶來不一樣的風景。
拍攝取鏡真實、自然
這部小成本的獨立製作音樂電影,拍攝器材只有兩部手持攝錄機,畫面看上去雖然相對地較粗糙,但男女主角間的相遇、發生的事反而顯得更真實,男主角站在街道Busking,茫茫人海中女主角駐足聽表演;這種方法既能取得觀眾們逛街時聽Busking的共鳴,要是你是個玩Busking的音樂人,感受定必更深刻。
除了拍攝器材從簡,另一個值得一提的巧妙安排,就是兩位主角的名字。電影中未有刻意提到主角們的名字,反而只是強調那個人的身份,例如他是樂隊結他手、鼓手,或者男主角的父親等等;這種安排既能製造疏離感,也正好把電影聚焦描繪人生過客這個主題。這部電影要給觀眾的不是一種幻想,而是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那種用音樂找到現實生活中失意的同路人,以及目送生命中過客離開的感受、經歷。
男女主角最終下定決心追尋自己的理想,成了對方人生中的過客;試想像,要是他們沒遇上彼此,這一切注定不會發生;而當這一切發生時,他們也注定只能是一場過客⋯⋯
【#電影】《Lady Bird》:每個人專屬的成長部曲
成長,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在這段歷程中,我們為了自己的夢想,努力擺脫框架,只管一股拼勁向前衝,有時連身邊人的說話都聽不入耳;然而,在這段不惜一切追夢的過程中,我們有沒有忽略些甚麼?
回頭才看見最美麗的風景
女主角Lady Bird,出身於美國一個小城沙加緬度,來到高中生涯的最後一年,也即將踏入18歲的成年之旅。電影主要聚焦Lady Bird在家庭和學校的生活,作為準成年人的她,急切渴望自己能脫離這個家庭獨立起來;Lady Bird這個名字,就是女主角為自己起的小革命,比起父母給她的名字Christine,她更希望大家記得自己獨特的名字。除了名字,Lady Bird在生活細節上,以至人生目標上都表現得自我又任性,經常與媽媽唱反調,為了實現到紐約讀書的夢想,即使媽媽多次向她提及家庭出現財政危機,她依然希望家裏能資助她。
電影所描寫的Lady Bird,並非那種不顧一切離家出走的叛逆,反而是每個人或許也曾經歷的情況;當下的我們太清楚自己「想要甚麼」,為了達到自己理想而不顧身邊的一切,忽略了我們「已經有甚麼」,忽略了那些當我們只顧着向前衝時,在我們身邊如影隨形地出現過的人和事。Lady Bird對於家庭、家鄉諸多挑剔,在她眼內這些習以為常的人、景物都充滿缺點: 房子不夠大,父母不夠富有,出生地不夠「文化氣息」,所以她只盼遠走到紐約讀大學。Lady Bird最終如願離開出生地,來到她一直嚮往的、充滿「文化氣息」的都市;此時的她心中卻默然生出思鄉想家的情懷,記起那座小城的每幀風景。
電影聚焦的並非一個沉重又宏大的敘事,而是一幕幕熟悉的日常生活畫面,輕描淡寫地道出每個人生活上的隱憂,以及每個人也曾經歷的話題:成長。每個階段的成長,也必然有離別;這些離別,未必是生與死來得那麼沉重,可能是為了理想而分道揚鑣;但每個看似平淡的細節,往往藏着一絲絲揮之不去的傷感……
母女相處:現實VS憧憬
電影另一個著墨,就是Lady Bird和媽媽之間的關係。電影開始就是兩母女面向對方睡在同一張床的畫面,由兩人在房間到車廂內,本來一幕幕温馨和諧的畫面,到後來談及女兒前途問題時,一刀刺中彼此的分歧,每句話都在互相挑釁對方。整部電影之中,母女二人不時也因前途問題的分歧而發生爭執,Lady Bird渴望得到媽媽的認同,小至買一件衫,大至選一間大學;然而,媽媽每次都告訴女兒現實的限制,覺得女兒沒有考慮到身邊的人,把一切想像得太離地。在每段小對話之間,彼此也急於向對方灌輪自己的想法,同時間也覺得對方忽視和否定自己的價值觀。
電影的角色設定在青少年時期,這段時間的我們對未來滿懷目標,很多時想做就做,一股拼勁往前衝,賴理身邊的所謂限制,這是任性,也是青春。Lady Bird每次希望媽媽支持她、認同她,但每次媽媽給她的勸諌不單止聽不入耳,反而成為了Lady Bird堅持自己的動力,令她更急不及待飛出去實現自己心中的信念,證明這一切。然而,當Lady Bird成功到紐約讀書,達成心中的目標時,卻開始想念自己的過去,其中包括自己的名字;Lady Bird向大學同學自我介紹時,不再強調自己是Lady Bird,而是沿用父母為她改的名字:Christine。這正好呼應電影開頭,女主角多次強調自己叫Lady Bird。她不再像以往般渴望逃避或者抹掉自己的過去、自己的出身,而是承認和接受這個「最原來的自己」。當天的Lady Bird奮力掙脫枷鎖束縛,對當下環境的不滿成為她奮發前進的動力,終於展翅高飛達成夢想。然而,裝載着她過去的回憶、經歷,包括家鄉沙加緬度,還有自己的家人,終究都是成就今天的自己的一部分。
Lady Bird最終成功追尋自己的理想,來到新地方,卻驀然回首,才發現當天自己嫌棄、一直渴望擺脫的一切,才是最美麗的風景。
【#紀錄片】《History 101》:與全球息息相關的議題
講起紀錄片,你可能會想到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大堆數據,偶爾結合歷史、專家解說的片段,這種節目呈現出來十分專業,但難免帶點沉悶單調。Netflix在今年5月推出紀錄片《History 101》,選來10個跟我們環境及生活息息相關的切身話題。今次選來的其中3個議題:快餐、塑膠和機械人,都是人類為改善生活而出現的產物,但同時亦為人類,甚至地球帶來問題⋯⋯ 繼續閱讀 “【#紀錄片】《History 101》:與全球息息相關的議題"
【#看書】《美麗新世界》:活在快樂的國度!?
在《美麗新世界》中,人們生活在一個科技高超、制度完善的世界,他們只需要跟從管理者所設定的模式,不需要追尋人生的意義和目標,更不需要很努力,因為無論力爭上游或者游手好閒,生活質素和社會地位早由管理者決定。今次介紹的這本反烏托邦小說,內容呈現了一個快樂美好的國度,人人都甘於活在社會為他們制定的身份和權力地位⋯⋯ 繼續閱讀 “【#看書】《美麗新世界》:活在快樂的國度!?"
【#電影】《挑戰者一號》:真實的虛擬世界
虛擬與真實,本來就是兩個對立的元素。面對無力改變的現實環境,人們會選擇逃避,而虛擬世界就是其中一個出口。《挑戰者一號》的國度,人們同時存在於現實與虛擬之間,人們既活在現實生活中,亦可透過VR置身於虛擬世界中,甚至透過虛擬世界的一切,改變現實生活。 繼續閱讀 “【#電影】《挑戰者一號》:真實的虛擬世界"
【#劇集】《歎息橋》:埋沒過去留下來的債?重新選擇的機會?
從過去一路走來,留下的可能是債,也可能是個遺憾,我和你都是個被回憶綑綁的人。如今,當選擇再次出現在面前,應該償還過去留下的債,抑或繼續逃避回憶而埋下更多的債,叫自己泥足深陷……
背負回憶重新開始?還是繼續逃避?
20年後的今天,怎樣被20年前的一個決定、一個選擇牽引?可以再選擇一次,還會讓遺憾繼續遺憾嗎?劇中的角色由兩個不同演員,分別飾演年輕版和成年版,每集播放主題曲時,先從黑暗中浮現的半邊臉是年輕版的自己,接着在黑暗中的另一邊臉,就是現在的自己;同一角色由兩個面孔去飾演,無論經歷多少事,樣子變得有多感陌生,20年前當天一路走來的腳印依然在影響我們。
Thomas與Sammy
Thomas和Sammy 20年前在茶餐廳工作認識,到20年後合伙開餐廳、同居。劇中未有安排以平舖直述二人的相遇,反而是由Joyce與Thomas在比利時的相遇,到後來相愛講起;當時的Sammy是Thomas的餐廳合夥人,甚至同住的密友,親密得連彼此的私生活都毫不隱暪,唯一不知道的是彼此纏下了20年前的心結⋯⋯
20年前Thomas接下茶餐廳老闆的偏門生意,要到比利時一段時間;後來,他因為意外被迫滯留當地,無法兌現承諾,回香港跟Sammy過生日,一留就留了20年。Thomas回到香港後,並未有跟Sammy說明這一切,Sammy也把疑問一直放在心裏;彼此就這樣各懷心結,住在同一間屋,合夥開餐廳Massam。直至Sammy中學時代的前男友阿南出現,Thomas和Sammy的關係起了變化。Thomas知道阿南邀請Sammy到上海開餐廳的主廚,嘴裏總是說得輕鬆,一副沒所謂的模樣,暗裏質疑Sammy是否跟阿南復合;至於Sammy,以為Thomas真想她快離開這間屋,放棄當餐廳的合夥人到上海去。然而,兩人始終沒開口向對方求證過甚麼。
直到Sammy回去執拾東西時,Thomas道出當年被迫滯留比利時的原因,Sammy誤以為Thomas當年拋下自己留在比利時的心結,來到20年後的今天終於解開。Thomas的勇氣,只足夠向Sammy「澄清返」發生在20年前的事,卻未有把一直以來對Sammy的感情表達。在Sammy跟隨阿南到上海之前,她跟Thomas一家一起上郵輪。
上船前,Thomas給Sammy遞上一幅畫作,這幅畫Sammy大概見過。有一年Sammy生日時,Thomas本來為她畫了一幅畫,但見到Sammy當時手上拿着阿南送她的收音機,Thomas選擇收起這份心意。Sammy後來雖然發現這幅畫時,卻一直不知道畫她的正是Thomas。劇集最後在Sammy上船前接過畫的作後就完結。這種未曾明言,卻不能當沒事發生過的情感/關係,應該用甚麼去定義?
Ken與Joyce
Ken和Joyce由朋友聚會中認識,拍拖8年,到現在同居。對Joyce來說,現在來到「是時候要結婚」的階段,但看到Ken平日對生活愛理不理,沒有主見的態度,令她開始對Ken愈來愈不滿,甚至想過分手。直到她知道父親患絕症,Joyce害怕獨自承受爸爸死去後的孤獨,為了讓父親可以趕得及看自己出嫁,她決定與Ken結婚。
至於Ken,多年來一直活在母親的嚴厲管教下,無論做甚麼事、下甚麼決定,最終都會被否定,然後由母親為他作主和安排。Ken以前也曾試過反抗,只是他反抗、改變的方法並不是尋求自立,而是從一個依靠(母親)轉到另一個依靠(Joyce)。要是新的依靠失去了,他又會回到原地;以前的Ken每次都回到母親裙下,臣服於她、依賴她,最終脫變成一個凡事都「阿媽話咁樣好喎」的裙腳仔。對一個沒有獨立能力,所有事都習慣接受安排的人而言,最需要的只是一個讓他可以放心依賴的避風港。
Ken和Joyce彼此帶着各自的理由,最終決定與對方結婚,然而,他們婚後並沒有更包容對方,彼此的習慣又再出現,Ken又嫌棄Joyce對他的管束就像兒時母親對自己的一樣,Joyce繼續不滿Ken一貫的態度,甚至猶䂊應否離婚,而Ken在重遇Catherine和Kelvin後,也曾想過搬到Catherine家過一家三口的生活;只是,Catherine最後決定跟從美國回來的老公Ryan重新在一起,Ken當然就回到本來的避風港:Joyce的身邊;而Joyce在此時發現自己懷孕,Joyce由最初對懷孕、小孩這件事全無計劃,到知道懷孕當刻,反而讓她變得更踏實,這種實在彷彿就為她下了決定,令她暫時不再猶豫應否選擇跟Ken離婚。對於那些從來有太多選擇的人來說,有時無從選擇,也許就是最好的選擇。
多角度敘述手法
《歎息橋》一共15集,每集都用其中一個角色作主題,在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之中,大概沒有一個片段能夠獨立存在,角色間互相牽制、互相影響。同一件事,今集用Thomas的角度,下集用Ken的角度,重點已經全然不同,眼見別人的幸福,眼看就覺得自己全然是受害者,真相又是否這樣?當觀眾以為眼前的就是事件的全部,事實上這只是某部分的零碎片般……
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第5集〈Catherine:失常〉和第6集〈Kelvin:正常〉,Catherine是Ken的前上司和舊情人,而Kelvin是Catherine和Ken意外誕下的兒子。在第5集中,Kelvin是個行為古怪,與周遭的人、社會格格不入的男孩,Catherine花盡心力照顧Kelvin這個患癌的兒子,甚至認為Kelvin的出現成為她的拖累。在〈Catherine:失常〉入面,每當Catherine遇到周遭對她不公的事,畫面就會閃出另一個裝扮的Catherine:入面的她搽上綠色唇膏,對着鏡頭露出猙獰的笑容,與平日面對大眾的她完全不同。大家都可能會以為Catherine的「失常」,是她不幸的遭遇造成吧……
來到第六集,同樣是Catherine和Kelvin兩母子,情況卻有些不同;Kelvin不再是第5隻那個行為古怪的男孩,反而是個看清劇中每個人、每段關係的旁觀者,身患絕症的他,反而讓他更有勇氣放開懷抱,做自己想做的事。在第5集時Kelvin的怪異行為讓Catherine費心,令Catherine不得不多花時間在兒子身上;來到第6集,兩者的關係互相對調,反而是Kelvin照顧得了情緒病的Catherine。角色一轉,讓觀眾仿似抽身以另一角度觀看,理解到Catherine其實一直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中,覺得除了自己以外,世上所有人都有問題。
劇集中的每個角色,都埋藏自己的秘密,有些話一直放在心內,面對着愈親密的人,反而愈多隱暪。人們大概就是習慣把真話放到心底裏,真心話最應該跟誰說?鏡頭外的觀眾吧。對一個局外人說,他們不在其中,才能承受如此赤裸又錐心的真相⋯⋯
【#電影】《情陷紅磨坊》:華麗舞台下尋找真愛
講到歌舞電影,你或許會記得經典的《Chicago》,或者近年上映的《La La Land》;在這類電影,觀眾能藉着入面的特定「語言」(音樂、舞步)去理解劇情和角色間的關係。今次為大家介紹的這部電影2001年上映,講述發生法國巴黎的風煙之地:紅磨坊的一個愛情故事。
紅磨坊:裝載人類原始慾望
紅磨坊於1889年於法國巴黎的皮加勒(Pigalle)開業,當時人們經歷戰亂,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人們都想找個寄托去逃避、宣洩這個不安的現實環境;紅磨坊就成了以歌舞、性作招倈的酒吧,也是一個讓人們放緃權力、慾望的地方。電影入面,平日看起來賓賓有禮的伯爵,為了要得到Satine,用盡一切手段,用金錢利誘班主,更著他的跟班殺掉Christian。平日披着的華衣美服,外間看起來冠冕堂皇的身份、權力、地位都只是一個掩飾慾望的假象罷了。
由電影場景大致可想像到紅磨坊的模樣,一片金光閃閃,紙醉金迷的生活,彷彿跟巴黎街頭互相割裂,顯得十分「離地」,紅磨坊當時以馬戲團風格的夜總會經營,交際花為了取悅男士,就會在台上跳康康舞(又稱大腿舞),極具情色挑逗意味。紅磨坊建築經歷過1915年的大火後重建,接續又捱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來到新時代,這一切都變得不合時宜,昔日販賣情色的文化不復再,只剩下一些見證昔日的標誌性舞步和表演藝術,由舞者們承轉下去。今日的紅磨坊已經搖身一變,成為觀光景點之一,人們來到可以欣賞嶄新的表演藝術。
(Credit: https://bonjourparis.com/)
缷下華衣美服追尋真愛
電影背景來到19世紀末的法國巴黎,當時在紅磨坊紅極一時的女明星Satine(Nicole Kidman飾演),為了要成為知名演員;要做到這一步,先要被社會上的權貴看中,願意大灑金錢作投資。Satine本來處心積慮要向伯爵獻媚,希望令他出資贊助由自己主演的戲。至於男主角,出生於中產家庭的詩人 Christian(Ewan McGregor飾演),為了實現創作夢想,獨自來到巴黎,憑着對音樂的敏銳觸覺,獲介紹到紅磨坊夜總會編寫歌舞作品。初到紅磨坊的Christian,面對眼前燈紅酒綠的場面,舞台上的華衣美服,一下子沉浸在這個人間天堂,以及他一見鐘情的Satine。
Satine在表演時,誤打誤撞把Christian當成伯爵,兩人的相遇就在這場誤會之中開展。Satine起初對於Christian的愛也無動於衷,經過Christian向她多次表白後,她終於感受到真愛是甚麼一回事。
然而,這一切並未有如願發生,早在Satine第一次表演時,早已交代Satine患上當時的不治之症肺结核病,悲劇結局也注定要出現,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Christian目送着Satin在他手上死去,眼前的一切就如電影開頭的模樣,紅磨坊瞬間不再璀璨,就連整個巴黎都陷入一片灰暗之中……
Christian和Satine在紅磨坊從邂逅到分別,昔日追名逐利的Satine,遇到Christian領悟到真愛,卻相遇在錯誤的時間……
文/壹貳
圖/劇照、網上圖片、Nexflix截圖
【#音樂】80’s City Pop – 繁盛又璀璨的年代
隨着近年吹起Neo City Pop曲風,吸引了不少人開始重新尋回盛行於日本70年代中至80年代的City Pop歌曲。提到這種曲風的歌曲,最為人熟知的,或許是竹內瑪莉亞(Mariya Takeuchi )的〈Plastic Love〉;除了這首歌,今次選來幾首City Pop曲風的歌曲,好讓大家能夠回顧一番。
先講一下最能代表特定一個時代、一種文化的曲風,在高度發展的七、八十年代,人們的生活變得富裕,過着燈紅酒綠的生活,一切看似繁盛又熣燦。穿梭於高樓大廈間狹窄的街道,眼看一個個霓虹燈招牌在眼前掠過,沉浸於城市的光影流離之間,人們的內心總是難以找到依歸,寂寞總伴隨在側。
Mariya Takeuchi – Plastic Love
光看歌名,大概想像到這首歌講的是愛情,而且是一種脆弱的、不認真的愛情,生活在城市,愛情關係來得快去得易,傷心過後剩下的就是獨自的孤獨,說服自己也是個忘情的人,遊走於在冷清的街道上⋯⋯
Takako Mamiya – 真夜中のジョーク
音樂聽起來輕鬆、悠閒,但描述的反而是內心一些落空的東西。城市的深夜,與白天熙來攘往的街道相比,總顯得特別孤清,面對寂靜無人的四周,最適合是回憶過往一切,抑或去逃避、忘記你不願面對的東西?
Yumi Matsutoya – BLIZZARD
把歌名改為「暴風雪」,可讓人想像的空間也太多了吧。配合歌曲的音樂,歌曲開首的確有種暴風、雨雪來襲的感覺,但歌曲的節奏感讓筆者聯想到城市的節奏、城市人的步伐;若果把整個畫面配合起來,想到的畫面就是在城市下着傍佗大雨的日子,看着人們撐傘避雨,或者在街道上行走的人趕忙走到大廈內避雨的情境,這一切都是城市專屬的另一番風景。
Taeko Ohnuki – Labyrinth
看到歌名,不禁令人想起2017年Mondo Grosso的同名歌曲(文章詳見:【滿島光 – 迷宮 labyrinth】 人與城市的曖昧拉扯),當時MV找來滿島光在香港取景拍攝;歌曲配合mv場景,令主題十分突出。至於這首80年代的作品,同樣都是以迷宮(Labyrinth)作主題,音樂同樣用上大量電子樂器,造出迷幻的曲風,加上整齊有序的節拍,很配合被困於五光十色的迷宮之中⋯⋯至於迷宮指的是甚麼,大概這就留給聽眾們作解讀好了~
文/壹貳
歌曲來源/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