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起紀錄片,你可能會想到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大堆數據,偶爾結合歷史、專家解說的片段,這種節目呈現出來十分專業,但難免帶點沉悶單調。Netflix在今年5月推出紀錄片《History 101》,選來10個跟我們環境及生活息息相關的切身話題。今次選來的其中3個議題:快餐、塑膠和機械人,都是人類為改善生活而出現的產物,但同時亦為人類,甚至地球帶來問題⋯⋯ 繼續閱讀 “【#紀錄片】《History 101》:與全球息息相關的議題"
分類: 劇集
【#劇集】《歎息橋》:埋沒過去留下來的債?重新選擇的機會?
從過去一路走來,留下的可能是債,也可能是個遺憾,我和你都是個被回憶綑綁的人。如今,當選擇再次出現在面前,應該償還過去留下的債,抑或繼續逃避回憶而埋下更多的債,叫自己泥足深陷……
背負回憶重新開始?還是繼續逃避?
20年後的今天,怎樣被20年前的一個決定、一個選擇牽引?可以再選擇一次,還會讓遺憾繼續遺憾嗎?劇中的角色由兩個不同演員,分別飾演年輕版和成年版,每集播放主題曲時,先從黑暗中浮現的半邊臉是年輕版的自己,接着在黑暗中的另一邊臉,就是現在的自己;同一角色由兩個面孔去飾演,無論經歷多少事,樣子變得有多感陌生,20年前當天一路走來的腳印依然在影響我們。
Thomas與Sammy
Thomas和Sammy 20年前在茶餐廳工作認識,到20年後合伙開餐廳、同居。劇中未有安排以平舖直述二人的相遇,反而是由Joyce與Thomas在比利時的相遇,到後來相愛講起;當時的Sammy是Thomas的餐廳合夥人,甚至同住的密友,親密得連彼此的私生活都毫不隱暪,唯一不知道的是彼此纏下了20年前的心結⋯⋯
20年前Thomas接下茶餐廳老闆的偏門生意,要到比利時一段時間;後來,他因為意外被迫滯留當地,無法兌現承諾,回香港跟Sammy過生日,一留就留了20年。Thomas回到香港後,並未有跟Sammy說明這一切,Sammy也把疑問一直放在心裏;彼此就這樣各懷心結,住在同一間屋,合夥開餐廳Massam。直至Sammy中學時代的前男友阿南出現,Thomas和Sammy的關係起了變化。Thomas知道阿南邀請Sammy到上海開餐廳的主廚,嘴裏總是說得輕鬆,一副沒所謂的模樣,暗裏質疑Sammy是否跟阿南復合;至於Sammy,以為Thomas真想她快離開這間屋,放棄當餐廳的合夥人到上海去。然而,兩人始終沒開口向對方求證過甚麼。
直到Sammy回去執拾東西時,Thomas道出當年被迫滯留比利時的原因,Sammy誤以為Thomas當年拋下自己留在比利時的心結,來到20年後的今天終於解開。Thomas的勇氣,只足夠向Sammy「澄清返」發生在20年前的事,卻未有把一直以來對Sammy的感情表達。在Sammy跟隨阿南到上海之前,她跟Thomas一家一起上郵輪。
上船前,Thomas給Sammy遞上一幅畫作,這幅畫Sammy大概見過。有一年Sammy生日時,Thomas本來為她畫了一幅畫,但見到Sammy當時手上拿着阿南送她的收音機,Thomas選擇收起這份心意。Sammy後來雖然發現這幅畫時,卻一直不知道畫她的正是Thomas。劇集最後在Sammy上船前接過畫的作後就完結。這種未曾明言,卻不能當沒事發生過的情感/關係,應該用甚麼去定義?
Ken與Joyce
Ken和Joyce由朋友聚會中認識,拍拖8年,到現在同居。對Joyce來說,現在來到「是時候要結婚」的階段,但看到Ken平日對生活愛理不理,沒有主見的態度,令她開始對Ken愈來愈不滿,甚至想過分手。直到她知道父親患絕症,Joyce害怕獨自承受爸爸死去後的孤獨,為了讓父親可以趕得及看自己出嫁,她決定與Ken結婚。
至於Ken,多年來一直活在母親的嚴厲管教下,無論做甚麼事、下甚麼決定,最終都會被否定,然後由母親為他作主和安排。Ken以前也曾試過反抗,只是他反抗、改變的方法並不是尋求自立,而是從一個依靠(母親)轉到另一個依靠(Joyce)。要是新的依靠失去了,他又會回到原地;以前的Ken每次都回到母親裙下,臣服於她、依賴她,最終脫變成一個凡事都「阿媽話咁樣好喎」的裙腳仔。對一個沒有獨立能力,所有事都習慣接受安排的人而言,最需要的只是一個讓他可以放心依賴的避風港。
Ken和Joyce彼此帶着各自的理由,最終決定與對方結婚,然而,他們婚後並沒有更包容對方,彼此的習慣又再出現,Ken又嫌棄Joyce對他的管束就像兒時母親對自己的一樣,Joyce繼續不滿Ken一貫的態度,甚至猶䂊應否離婚,而Ken在重遇Catherine和Kelvin後,也曾想過搬到Catherine家過一家三口的生活;只是,Catherine最後決定跟從美國回來的老公Ryan重新在一起,Ken當然就回到本來的避風港:Joyce的身邊;而Joyce在此時發現自己懷孕,Joyce由最初對懷孕、小孩這件事全無計劃,到知道懷孕當刻,反而讓她變得更踏實,這種實在彷彿就為她下了決定,令她暫時不再猶豫應否選擇跟Ken離婚。對於那些從來有太多選擇的人來說,有時無從選擇,也許就是最好的選擇。
多角度敘述手法
《歎息橋》一共15集,每集都用其中一個角色作主題,在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之中,大概沒有一個片段能夠獨立存在,角色間互相牽制、互相影響。同一件事,今集用Thomas的角度,下集用Ken的角度,重點已經全然不同,眼見別人的幸福,眼看就覺得自己全然是受害者,真相又是否這樣?當觀眾以為眼前的就是事件的全部,事實上這只是某部分的零碎片般……
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第5集〈Catherine:失常〉和第6集〈Kelvin:正常〉,Catherine是Ken的前上司和舊情人,而Kelvin是Catherine和Ken意外誕下的兒子。在第5集中,Kelvin是個行為古怪,與周遭的人、社會格格不入的男孩,Catherine花盡心力照顧Kelvin這個患癌的兒子,甚至認為Kelvin的出現成為她的拖累。在〈Catherine:失常〉入面,每當Catherine遇到周遭對她不公的事,畫面就會閃出另一個裝扮的Catherine:入面的她搽上綠色唇膏,對着鏡頭露出猙獰的笑容,與平日面對大眾的她完全不同。大家都可能會以為Catherine的「失常」,是她不幸的遭遇造成吧……
來到第六集,同樣是Catherine和Kelvin兩母子,情況卻有些不同;Kelvin不再是第5隻那個行為古怪的男孩,反而是個看清劇中每個人、每段關係的旁觀者,身患絕症的他,反而讓他更有勇氣放開懷抱,做自己想做的事。在第5集時Kelvin的怪異行為讓Catherine費心,令Catherine不得不多花時間在兒子身上;來到第6集,兩者的關係互相對調,反而是Kelvin照顧得了情緒病的Catherine。角色一轉,讓觀眾仿似抽身以另一角度觀看,理解到Catherine其實一直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中,覺得除了自己以外,世上所有人都有問題。
劇集中的每個角色,都埋藏自己的秘密,有些話一直放在心內,面對着愈親密的人,反而愈多隱暪。人們大概就是習慣把真話放到心底裏,真心話最應該跟誰說?鏡頭外的觀眾吧。對一個局外人說,他們不在其中,才能承受如此赤裸又錐心的真相⋯⋯
【#劇集】《黑鏡》S5 – 電腦和人腦還可以分得這細嗎?
《黑鏡》第四季於去年年底以互動電影形式推出後,第五季終於在今年6月初推出!今季的三個故事〈Smithereens〉、〈Rachel, Jack and Ashley too〉和〈Striking Vipers〉,一如以往緊扣科技為主題,由社交媒體、應用程式,講到人工智能(AI)、虛擬真實(VR),這些科技不單止入侵我們的生活,甚至準備好取代我們了…… 繼續閱讀 “【#劇集】《黑鏡》S5 – 電腦和人腦還可以分得這細嗎?"
【#日劇】《我要準時下班》—加班才有存在價值?
上班要準時,那麼準時下班就是錯嗎?日劇《我要準時下班》探討日本社會的加班文化,面對職場的潛規則,誰會有東山結衣的勇氣拒絕加班?作為打工仔的你,對於加班文化,又有否從中取得共鳴? 繼續閱讀 “【#日劇】《我要準時下班》—加班才有存在價值?"
《Dark Tourist》看黑暗旅遊下的日本
旅遊對你來說有甚麼意義?吃喝玩樂?在大自然間冒險?抑或好像今次本文將介紹的《Dark Tourist》記者David的「黑暗旅遊」?
何謂Dark Tourism?
Dark Tourism指撇除吃喝玩樂、享受歎世界的環節,到訪曾經歷災難、屠殺等地方感受絕對寂靜和荒涼,例如曾經五光十色、人來人往的繁榮小鎮,現已淪為廢墟,或者渺無人煙的荒地。在介紹日本這一集之中,David到訪過三個地方:福島、青木原和端島,其中福島和端島如今就成了被人「遺棄」的地方。
災後福島 – 政府粉飾太平下的地區
紐西蘭記者David來到日本,參加當地旅行團到訪福島,他跟其他對災後福島同樣有興趣的「黑暗旅人」,一同來到富岡町——政府在災後宣稱安全的城鎮;然而,這裏卻是空無一人,只剩下遭受地震破壞的房屋,以及被棄置路邊的店舖。
這群遊客都手持一個輻射讀數器,在整個旅程中,輻射讀數器上都顯示着不斷浮動的數字,而負責帶團的日本導遊陽(Yo)曾表示當讀數達到0.2以上才需要擔心;相比這群帶着好奇和疑慮來到福島的遊人,日本導遊陽在David口中是一個「快樂的人」,全程都表現得輕鬆自在。陽帶領着遊客從富岡町開始,一直沿着公路前往各個小鎮,其中有部分放射性禁區,被政府美其名為「難以返回」的區域,即是需要特別許可才可通過;當他們站在區域外時,遊客們手上的輻射監測器的讀數已經高達7.19,遠遠超出輻射監測網站地區地圖上展示的最高讀數0.4。
除了「難以返回」這些字眼,旅客們途中光顧一所由老婦們經營的餐廳,本以為她們都是搬回來的居民;事實上,經David查問下,發現店內根本無任何一人住在這裏。政府甚至僱用街頭藝人,把一片歡樂祥和的的氣氛植入這個地方,把這個地方塑造成如官方口中所講般「可以返回」。這種粉飾太平的做法,通通都是政府用來吸引人們回來的措施而已。
被遺棄的端島
這集提到另一個被「遺棄」的地方就是端島–位於九州長崎縣海域的一個人工島,早在19世紀因為被發現島下有煤礦而大力發展,包括興建出日本混凝土公寓,由於這個人工島獨立於海中心,為了令居民可以自給自足,政府當時在島上興建學校、超市、運動場、泳池等各種設施,足以想像當時端島的繁盛和熱鬧。
如今,眼前所見的端島已變成一個雜草叢生,到處都是一片頹垣敗瓦的海上廢墟。自從1970年代左右,當地煤礦開採逐漸衰落直到完全關閉,居民最終亦需撤離。David在兩位曾居住在這裏的居民帶領下,來到他們昔日的家園;眼前只剩下大樓的空殻和一片凌亂的房舍。
David指出,當年政府下令居民撤離時,只得一週的時間離開端島,誰想到這一別就是永遠?無人居住,加上建築物崩塌而存在危險,這裏一直禁止民眾進入。直到2005年,端島部分地區才逐漸開放予傳媒和公眾參觀。
在歷史的巨輪、大自然的洗禮下,人類都顯得渺小,還有多少人能記起眼前這片荒涼的原貌,跟從前的回憶和生活相認?
文/壹貳
圖片/Netflix截圖
【黑鏡 S4 全六集總結】科技=人類的最終敵人?
人類不斷發展科技,從方便生活,到後來逐步把它發展為對人類造成威䝱的武器,剝奪本來屬於自己的自由和安全。《Black mirror》第四季一貫以科技為主題,預視和警告科技怎樣逐步侵佔人類生活每部分,今次嘗試一次過把六集的內容作歸納,找出人類發展科技背後的原因。
科技=滿足慾望的工具
科技令人類生活更方便省時,機器的幾個設定幫助節省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我們有更多時完成更多事情。人類不斷把科技擴展來滿足自己的慾望,直到他們用它來控制別人的生活⋯⋯
USS Callister
故事一開始,就講述在宇宙間的一艘戰艦Callister,入面有位英勇果斷,深受下屬愛戴的艦長Captain Daly,帶領着隊員消滅敵人,在宇宙間稱霸。場景十足太空戰隊主題的漫畫,事實上這個場景是讓玩家能親歷其境的遊戲Infinity,而研發這個遊戲的就是那位艦長Captain Daly。可是,現實中的他卻是是個敢怒不敢言,不擅社交的技術總監;明明是令公司賺大錢的功臣,卻被生意夥伴Walton獨攬大旗,亦得不到公司上下的尊重。
現實中的Daly在現實上無法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同,於是把自己的憤怒、幻想、慾望帶到虛擬的遊戲渲洩。Daly在公司偷取同事的DNA,製造一個電子版本的複製人放入遊戲,由他決定這些複製人的外型,把討厭的人變成外星人或者怪獸。這些複製人來自真實世界的人的意識和記憶,儼如有自我意識和思想的人,可理解為獨立於真實世界入面的另一個自己。
Black Museum
曾經舉世聞名的Black Museum,以展品背後的暗黑故事而聞名於世,曾經負責研究發展神經技術,神經系統接觸介面的館長Haynes,曾發明過不少作品「幫助」醫生、病人和囚犯。為了令醫生能更準確診症,把他和病人的感官連結,令他感受到病人的痛楚而更準確斷症;然而,這位醫生戀上這種痛楚,最後為了得到更多感官刺激而自虐甚至虐待別人,以獲得對方在痛苦、驚恐的狀態下的痛楚。
一個年輕婦人因一次車禍昏迷不醒,Haynes提議把婦人的靈魂植入到丈夫腦中,讓兩個意識同時分享一個軀體內;這種狀態最終令婦人的丈夫覺得被監視,最終把她的靈魂寄居在毛公仔身上,這隻不會說話的毛公仔,終日只能靠兩個按鈕表達意顯,但她的心聲卻無人聽見。全館過往最受遊人歡迎的,是一名不斷接受電擊的囚犯,因為死前答應Haynes把自己的靈魂留下來,Haynes就把這個電子版本的囚犯放到博物館中,在遊人面前不斷上演痛苦受虐一幕來取悅大眾,賺取博物館收益。
Haynes把科技與人的神經連接,令人保存靈魂,無論是那個被傳送至毛公仔的靈魂,抑或在電擊房中的靈魂,這些研究都是以「幫助」別人作藉口,實際上是利用科技滿足自己的慾望,肆意控制和折磨其他人的意識,令對方在擺脫了軀體的限制後,活活囚禁靈魂,讓每位參觀博物館的人都可以滿足自己的慾望。
科技=權力監控
我們透過監控這動作獲得安全感,同時開始依附這個行為而生。監控不再需要面對面或其他有形的方式,只需連接人腦直接取片段播到屏幕,誰都沒有隱暪的權力。當人人都可以隨意透過監控,獲得安全感和權力時,這種技術究竟是好是壞?
Arkangel
單親母親Marie對女兒Sara呵護備至,為了確保女兒的人身安全,把監控系統Arkangel植入Sara腦中,這樣可以透過系統對女兒進行高度監管,包括女兒的身體狀況,身處的環境。由Sara幼年到青少年,Marie把女兒與這個社會隔絕;為了讓女兒不會被暴力、血腥、色情的內容所「污染」,把相關的影像模糊掉,令Sara對鄰居不斷吠喊的狗隻的模樣,同學手上的色情暴力影片,甚至連血滴的模樣都一無所知。
這個系統可以是Marie保護Sara的工具,同時更是Marie用作滿足自己控制權和獲得安全感的CCTV,她把女兒跟外界完全隔離,希望確保她安全,永遠留住她的純真;事實上,Marie只能依靠系統了解和探知女兒的一切,用系統知悉Sara的記憶和感知,用監視取代溝通,系統變成了Marie一種心癮。這種家長監控的方式,用意究竟真的是保護,確保所有東西都在掌握以內,不會偏離自己的計劃;抑或只是用科技獲取安全感,甚至名正言順取得監控的權力?
Crocodile
劇中女主角Mia是一位著名建築師,多年前幫友人Rob隱暪撞死人的事件,本來事情已經永遠埋在Mia的記憶中。直到多年後Rob突然到訪,表示自己萌生悔疚自首之意。當時擁有地位和財富的Mia怕Rob的悔疚令她一無所有,於是把他殺死。這件看似只是Mia的記憶和秘密,最終跟保險經紀Shazia一次替客人索償的事而纏在一起。Mia在酒店內殺死Rob當晚,Shazia的一個客人在該公寓附近街道被一架披薩車撞倒,Shazia替客人索償過程中,需要錄取當晚在附近出現人的記憶。
Shazia帶同錄憶機,先開始向客人問話,在客人的錄憶片段中見到在附近公寓的一名牙醫;最後又在牙醫的錄像中,見到Mia的身影,Shazia找Mia,她的記憶如錄像帶般播出來,Shazia如同目擊Mia殺人過程,最終亦招至殺身之禍。當監視成為一種可任人挪用的權力時,代表我們再無私隱可言,劇中Mia的殺人經過雖然最後全憑這部錄憶機得以真相大白;但值得思考的是,當存取記憶變成一種達到目的,小部分人的特有權利,例如劇中的保險經紀、警方,再沒有人可以拒絕透露自己的記憶,甚至有所謂的私隱。
科技=人類的最終敵人
科技過度發展至開始反過來控制人類時,我們又開始感到危機,甚至起來反抗,希望維持人類原來的控制權或者地位。
HANG THE DJ
故事主題令人聯想到現時的交友apps,或者一些結識異性的網站,這些設定聽起來該是最無威脅吧?但在劇中的男女,他們想依賴系統找出另一半,同時要跟從系統指示,先後跟不同人拍拖,直至系統通知他們找到真命天子;諷刺的是,人人希望令自己有更多選擇,在系統揀選過程中一旦遇上自己者不喜歡,都不能拒絕,不能順從自己意願篩選。
男女主角Frank和Amy,在一次約會中認識同時認定了對方,但因為要跟從系統指令,各自跟不同人拍拖;直到後來,他們再次重遇。Frank希望自己能跟Amy日後一起,於是偷看系統的預設拍拖時間令系統不斷削減他們相處的時間。二人決定不依從系統裏面的指示依時間分開,在夠鐘的一刻他們被系統的人員逮捕;直到他們爬出這個系統預設的環境後,才發現原來這一切都是系統設定的測試,用以證明二人就是合適的一對。真實中的Frank和Amy坐在酒吧,系統顯示他們是擁有高合拍度的一對,適合成為情侶,二人最終還是沒有離開系統,突顯人類盲目依賴科技以獲取安全感,免得自己寂寞。
METALHEAD
第四季中最短的一集,只有30分鐘,直截了當的人類與科技的終極一戰。科技過度發展,人工智能被研發,世界逐漸被機械人、人工智能全面控制,並且發展到與人類為敵,務必要剷除異己的地步。故事場景並非我們幻想和憧憬的科技化城市,反而到處是渺無人跡的荒地,廢棄的倉庫入面埋藏了不少機械人,把主角Bella的兩名友人殺死,Bella亦展開被機械人追殺的逃亡戰。
全片用上黑白色作主調,感覺就如機械人在掃描週遭環境時系統所示的黑白兩色,令環境看起來更荒涼。故事節奏明快,亦如實地講述機械人與人類角力時的強弱,人工智能只需幾秒間掃描,已經可以找到敵人的位置。Bella由荒地逃到大屋,發現這間荒廢大屋的主人早就被機械人殺死,剩下骷髏;她只可靠自己奮力跟機械人一戰,這個機械人最終雖然被Bella殺死,但除了這個機械人,還有更多的機械人能在系統感應下意識到Bella的位置。劇中最後由外型如蟑螂的機械人一部一部走出來,整個場面都顯示人類走到盡頭,機械人已經完全佔侵人類世界。
文/壹貳
圖片/網上截圖
活在標準之外:看日劇《寬鬆世代又如何》
在日本社會,「寬鬆世代」專門形容在優越環境之下長大的80後、90後,這種環境導致他們「普遍能力不足」,達不到傳統社會定下的種種標準。日劇《寬鬆世代又如何》入面的三位80後年輕人,在面對工作、家庭、生活上的難題時,又會怎樣跟社會標準取一個平衡?
衝擊主流的年代
《寬》入面的三位主角坂間正和、山路一豐和道上馬里部,都是第一批接受寬鬆教育政策。日本政府當時希望一洗多年來刻板填鴨式教育,減少功課,上課學習日縮短至五天,重點培訓學生思維,讓學生靈活學習和運用知識。然而,政策推出以來在社會上備受爭議,有輿論批評他們「不捱得」、「不懂人際交往」,在寬鬆的教育制度下成長導致「普遍能力不足」。
山路是位小學老師,面對學生頭頭是道的他,私下卻是位性格內向,不擅交際,對事業或者異性較被動的人,即是現今社會標籤的「草食男」。「草食族」專指一些對生活無甚麼要求和熱情的人,他們以一種消極的態度過活,例如在工作上無野心,面對人際關係顯得徬徨無助;由於這些表現顛覆傳統日本男子的形象,引起社會討論,並歸因於他們的成長環境及教育政策。
除了在學習、工作能力上被評為不及格,「寬鬆世代」另一特點就是較上一代強調自我,同樣在「寬鬆世代」下長大的柚鳥(正和的妹妹)剛大學畢業,正為找工作感到苦惱,面對實習時被同事冷落感到不是味兒,最後選擇當酒吧侍應,選擇可以在一個可以能做到真正自己的地方。在傳統社會眼中,柚鳥這位大學生,初投身社會理所當然遇到挫折,亦如正和所說,「不會有一間你喜歡的公司,也不會有公司喜歡你」,沒可能想像能在工作中做到自己。然而,柚鳥卻認為忠於自己的選擇才算是找到自己,到Girls Bar當侍應才找到自己。
傳統VS現代
劇中的主角都是接近30歲的年輕人,在職場上已經打拼了一段日子,被視為應該是一個「完美的成年人」,然而劇中的三位主角卻與社會所謂的標準背着走,山路是「草食男」,馬里部終日無所事事,到處兜搭路人光顧色情場所,完全不是一位丈夫和父親的表現。至於正和,他既是寬鬆世代,面對事業發展、結婚等這些人生議題亦表現得徬徨和充滿壓力;另一方面又會用上一代的方式教訓下屬山岸,最終被指職權騷擾而被貶職,由此道出一個問題:究竟這代人應該怎樣在傳統和現代的方法中取得平衡?
在正和的婚禮,當他知道小茜和他的上司有外遇,於是在行禮當日中途離場,拒絕為了完成傳統禮儀,或者為滿足雙方家庭而堅持繼續婚禮;而小茜堅持向賓客敬酒堅持要嫁給正和;這個婚禮場面都是充滿瑕疵、不像樣;但是傳統和現代,自我與集體之間的融合,或許就像這場婚禮般七零八落,卻是兩代人相處的方法。
山路教青春期課堂時,提出「究竟所謂完美的大人是否真的存在?」的問題,第一代的「寬鬆世代」既要承受上一代對他們的標籤,同時要開始在職場、社會上作一個榜樣,這句提問可算是寬鬆世代的辯護;即使是成年人,亦會有好像麻生叔這些感情、家庭生活「一塌糊塗」的人,就連參加婚禮都會遲到和迷路,雖然表現不出一個成年人「應有」的表現,但成年人也會犯上年輕人會犯的錯,給予寬鬆、原諒的空間比起責備和批評都來得恰當。
有人堅持下一代應該遵從社會的標準和傳統,有人卻欣賞年輕一代的自我,怎樣才是年輕與傳統一代之間理想的相處方式?或許就如劇中正和跟小茜的結婚相,各人穿上依循傳統穿上和服,老一輩看起來嚴肅正經,年輕一代則東歪西斜擺甫士,兩班不同世代的人,卻可放在同一張相片,以自己最舒適的方式生活。
文/壹貳
圖片來源/劇集截圖
【VR】真實不過的假象
近年網絡世界多了樣新興玩意–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技術暫時最常應用於遊戲上,一些極限運動、驚慄內容,例如爬山、潛水、殺喪屍、戰爭,VR的出現令玩家免卻親身體驗就可「置身其中」,見過在商場大堂放置幾部VR機,不少用家擠前擁後,尖聲大叫,玩到動手動腳,有的還會腳步不穩跌倒地上,全因為他們夠投入。但是,當我們不再親身爬山,寧願追求VR給予的真實感受和體驗時,有無想過,如果把VR與我們大腦連結,會發生甚麼事?
英國劇集《黑鏡》(Black Mirror)來到第三季,繼續以科技為主題,預演科技怎樣進一步影響、支配人類的日常生活。在第三季裏的第二集〈終極玩家〉(Playtest),探討虛擬真實(Virtual Reality)在極致發揮的情況下,遊戲玩家邊保持清醒邊陷於虛擬世界,深信一切虛構的情節。
圖片來源:《黑鏡》
電腦與大腦交互
圖片來源:《黑鏡》
「虛擬真實」這個詞很曖昩,刻意湊起兩個對立的詞:既是假、不存在,同時又是可觸及、存在的。VR的出現,企圖打破兩者原有的界限,讓人置身難分真假的局面。在〈終〉入面,男主角Cooper參加了遊戲供應商的開發試驗計劃,程式設計員Katie為他注入「蘑菇」,連接一個與大腦中樞神經,把屬於Cooper的記憶、恐懼上傳到電腦,正式進入遊戲(虛擬)世界。Cooper先看到眼前的3D地鼠,接着與遊戲公司老闆Shou Saito見面,走進19世紀老房子過夜,乘飛機回美國老家。
圖片來源:《黑鏡》
Cooper全程沒離開實驗室座位,卻經歷了跨越時間、空間、地域,電腦進入並控制Cooper的大腦,不但為他創造「體驗」,更開始有自己的偏好:它能模仿任何人,包括作導航的Katie,指導Cooper執行各種指令,甚至與Cooper敵對,騙他到會合點(Access point),刻意留難、阻撓他離開房子。未出現互聯網連線對打的年代,可選擇與「電腦」對打或合作,但現在的「電腦」要更個人化,指的是依照不同玩家的需要;劇中的「電腦」不再純粹賦予指令,而是取材於曾發生在Cooper生活中的人、事、物,掌控Cooper的心理狀況(Cooper在老房子中最後被逼得崩潰坐在地上),主動破壞和攻擊Cooper。
電腦「個性化」
圖片來源:《黑鏡》
遊戲公司的老闆Shou Saito,為提升玩家「心跳」的感覺,由玩家自行提供恐懼的題材,再利用玩家意識和回憶中的恐懼、弱點,加插更多恐怖元素,最後交由玩家面對及克服這些困局。這種令遊戲更「個人化」的做法,實際上是容許科技入侵人類身體,植入人體後的智能系統,懂得自行找尋、辨識造成Cooper各種情緒的記憶,包括他最怕的蜘蛛,曾跟他打架的高中同學Josh Peters,「電腦」自行揣測,把Cooper的回憶化成屋內奇怪、異相的生物攻擊他。
圖片來源:《黑鏡》
「電腦」設定與玩家現實生活中有聯繫的角色和互動,植入一個具有支配能力,允許存取個人記憶、經驗的「電腦」;而遊戲公司利用「電腦」提升玩家恐懼為原材料的場地,甚至把入面的人物誇張演成各種生物,有Josh Peters樣子的蜘蛛,撕開人皮變成血淋淋骷髏人的Sonja。
新硬件:人體
圖片來源:《黑鏡》
戲入面的主角被邀請到實驗室,戴上儀器把電腦和人腦互換,電腦會根據玩家的記憶,塑造更「個人化」的場景,由回憶所變奏而成的世界,如同身處真實世界一樣可感受恐懼、喜悅、質疑等等各種各樣情境,令玩家如同身處現實中一樣。遊戲世界的一夜,現實中直到Cooper死去,都只是短短四秒的事,由5:38分開始,Cooper只在擊打印有電腦編碼的圖形紙,到後來他身在老房子裏看見的景象,都已經是電腦輸入玩家大腦的內容,對Cooper進行心理操控,增加刺激,令Cooper心跳在短時間內由0跳升至1800。
圖片來源:《黑鏡》
硬件進化,令人類不再受空間、時間約束,情緒、心理上都已可感受和經由電腦塑造而成的環境,人類不需要親身踏足或者身處其中,甚至一些現實未發生、不會發生的事,人類都有機會經歷,程式倒過來駕馭人類。現時再不止於方便我們日常生活簡單,而是反過來被植入,由科技、人工智能作主,附於人類這個載體上,發展、實現每個編碼的動作指令。
圖片來源:《黑鏡》
每次看《黑鏡》系列,仿如看到一些警語,我們對於剛面世的科技總是好奇不已,野心勃勃想不斷發掘,開創它的可塑性,卻忽略了我們在開發的同時,正打開大門歡迎它們逐步支配人類的生活。
《黑鏡 S3 EP1:Nosedive》──你的Like數如何,你的日子也必如何
想一想,現在你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一張生活照片,或者發表了一段說話,你會在意有多少人按讚嗎? 繼續閱讀 “《黑鏡 S3 EP1:Nosedive》──你的Like數如何,你的日子也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