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美麗新世界》:活在快樂的國度!?

在《美麗新世界》中,人們生活在一個科技高超、制度完善的世界,他們只需要跟從管理者所設定的模式,不需要追尋人生的意義和目標,更不需要很努力,因為無論力爭上游或者游手好閒,生活質素和社會地位早由管理者決定。今次介紹的這本反烏托邦小說,內容呈現了一個快樂美好的國度,人人都甘於活在社會為他們制定的身份和權力地位⋯⋯ 繼續閱讀 “【#看書】《美麗新世界》:活在快樂的國度!?"

【占星學】給12星座的心靈成長書單:在家來一趟心之旅程!

在家裡防疫的這段期間,除了煲劇、看動漫輕鬆一下,不如也藉著這個「閉關」的機會,來一趟心靈成長之旅!按照自己的特質找一本專屬的成長導引,可能也會在字裡行間得到一點啟發呢!這次我們就借助星座特質挑選出專屬每個你的書籍,大家可參考自己的上升星座、太陽星座、月亮星座,或者星盤上較突顯的星座能量來選擇啊! 繼續閱讀 “【占星學】給12星座的心靈成長書單:在家來一趟心之旅程!"

【看書】納粹集中營回憶錄 – 種族大清洗

早前推介了這本《夜》,作者Elie Wiesel是經歷納粹大屠殺的倖存者,書中記述他在集中營目擊家人、族人先後因受勞役、疾病而死;這段被關進集中營的日子,對他而言仿如無盡的黑夜。今次就透過看這本書,跟大家談談這段不能遺忘的殘酷歷史是甚麼一回事。

種族分類與清洗

二戰時期,德國納粹黨對於猶太人,以至其他種族的行為,遠超出種族歧視,希特拉追求的是種族、血統和文化的單一和純正,對其他民族進行大規模清洗。希特拉認為日耳曼民族優越,誓要剷除國內「瘀血」,繼而入侵鄰國,把非日耳曼民族的人統統進行血腥清洗;他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讓群眾深信和接受自己這套種族優劣的說法,納粹黨有屬於他們的一套徽號、旗幟和軍服,還有黨歌和納粹德軍的羅馬式敬禮,目的是讓軍隊高度團結,排除異己。

納粹黨有自己一套規則、思維,令權力和民族力量得以鞏固,黨內的軍官開始有計劃進行這場種族清洗,他們為了能用「有效」途徑把猶太人剷除,設立集中營,它不止是一座用以囚禁的監獄,更是一個通過長時間的工作勞役和不定時的「突然死亡」,把猶太人壓抑在恐懼之中的煉獄。納粹德軍為了提高清除猶太人的數量,把他們安排在一個連轉身都不容許,不足一呎的地方生存,甚至不把他們當成人看待,把他們進行人體實驗,用以研究追求最優越種族的可能,不少猶太人在實驗中死亡或造成永久殘害。

奧斯威辛集中營

《夜》的作者Elie Wiesel,當時與家人被囚禁於有「死亡工廠」之稱的奧斯威辛集中營,這個集中營由納粹德軍用高度精密、科學概念編制而成:興建毒氣室和滅絕營,用以進行毒氣殺害和焚燒屍體。納粹軍官先把關進集中營的人進行分類(例如波蘭反抗軍用紅色三角形徽章,猶太人用星型徽章,還會以國籍劃分),目的是用標籤讓被關在集中營的人重新適應由納粹建立的階級,磨滅民族原有的自豪感。

奧斯威辛集中營的閘門有一道德文標語"Arbeit Macht Frei",意思是「工作換取自由」;然而,被關進集中營的猶太人,無論做多少工作,根本沒有自由選擇繼續生存或者死亡。納粹德軍會先把被帶進集中營的人進行遴選:當時被判定不合格的人,即是沒有勞動價值的人,會被安排進入毒氣室處死,當時納粹軍官會騙他們去「洗澡」,讓他們脫下衣服再進入毒氣室,然後在天花板上的花灑接駁屋頂的煙管投下毒氣,務求在最短時間達至最佳的殺人效果。至於身體壯健的人則可留下工作,暫時不需要送進毒氣室;但是,由於營內環境惡劣,加上長期捱餓和每天大量的勞力工作,當送到軍醫檢查時都被斷定為不合格,都需要送到毒氣室接受死亡。

希特拉當時深信日耳曼民族擁有優等血統,而猶太人則是劣等人種,繼而對猶太人進行大屠殺,單是奧斯威辛集中營,就有超過一百萬人命喪於此。歷史需要銘記,更需從中反思、汲取教訓,避免悲劇再次發生。

文/壹貳

圖/網上圖片

從《最糟也最棒的書店》思考「完美」

一粒鑽石,從甚麼角度看才是它最真實的面貌?從哪個角度看才是最完美呢?

由中學開始,我感到跟周遭有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進入社會之後,這種感覺更加明確,應該說是發展到極致。會有這樣的感覺,可能是出於我跟每個人眼中的「真相」及「完美」有所出入。

不論在學校裡,還是在社會裡,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學習到的、眼見的事情就是真相,取得100分就是完美。周遭的人都用同一標準去看待眼前的事情,令我難免有點弊悶。我認為大家之所以會有「完美」的想法,是因為大家都將自己眼前所見所聞,都當成是真相的全部。

在我的世界裡,真相是一粒巨大的鑽石,從不同的角度看這粒鑽石,因切割面、反光面的不同,也會逞現出不同的面貌。我們可以下意識去走多幾步,從更多角度去觀賞它,但總是無法綜觀其各個面向。因為抱著這樣的想法,我相信自己眼前的人、事、物都不可能是完全真實的,這種「失真」並不是指出於虛偽或喬裝,而是人和事物本來就可以有超過一個面向。可能因為抱有這樣的想法,就不會有所謂的標準及「完美」,令我跟別人對事物的看法大相逕庭。

真相是一粒巨大的鑽石,從不同的角度看,也會逞現出不同的面貌。

曾經有朋友認為我這種「真相及完美均不存在」的想法太負面消極。事實上,這樣的想法不會令我覺得既然沒有完美, 就不再用心做事;沒有真相就甚麼都懷疑一番。接受了缺憾及模糊的面向,人和事物反而顯得立體,甚至有一種魅力。猶如影子可以令光面更明確,有黑暗才有光明。沒有相對的存在,單靠其中一面而存在的事物只會平淡乏味。在美好與糟糕之間取得平衡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在我看來,這種平衡比單向地追尋完美更困難。

松浦彌太郎在《最糟也是最棒的書店》中提到,最棒的事物,換個角度來看就是糟透的;最糟的事物,換個方向來看卻是極美好的。我尤其喜歡松浦這個觀點,感到深切的共鳴。如果反思生活上遇到的各種人和事,就會體悟到許多事情並非只有一個面向。他於書中又提到:「眼睛所見的並非全部,能看見的都是很小的事,能看到存在背後那巨大的部分才是最重要的,最棒的部分並不是那麼容易就看得見。」雖然這未必是作者的想法,但從這種「眼見的完美亦非完美」的角度來看,要是只追求或滿足於表面的完美,忽略了看不見的重要意義,所謂的完美亦不能稱之為完美吧。

也許像我這種走在邊緣的人,才會有這種「缺憾美」的想法,而不認為這是自我安慰。在生活上,我經常在進行某些事情時,也會捨不得抹去污點。例如畫畫時,總會有錯手的時候,但有時這類小小的錯失,為畫面帶來微小的不和諧,反倒讓我不捨得去修正。松浦彌太郎在書中亦有提到,他選書的標準是「最糟也最棒的書」,而不必是完美、大受好評的書藉,聽到這樣的選書概念,我反而覺得充滿吸引力。

在看不到的地方也好,看得到的缺憾也好,也存在著某種意義。若然可以用開放的態度擁抱缺憾的存在,不論看自己、他人及事物,也會有許多新想法及新創造。然而要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我還在努力學習當中 。

圖、文/零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