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樂手而言,失去聽力就尤如失去靈魂。今次為大家介紹的這部電影《Sound of Metal》,講述樂隊鼓手Ruben,突然失去八成聽力後,不但無法繼續玩音樂,就連日常生活都受影響。這次生命中的巨變,對Ruben造成很大打擊,究竟他怎樣透過這次變化,重新接受自己? 繼續閱讀 “【電影】《Sound of Metal》 – 重塑內心的聲音"
標籤: 睇戲
【#電影】《挑戰者一號》:真實的虛擬世界
虛擬與真實,本來就是兩個對立的元素。面對無力改變的現實環境,人們會選擇逃避,而虛擬世界就是其中一個出口。《挑戰者一號》的國度,人們同時存在於現實與虛擬之間,人們既活在現實生活中,亦可透過VR置身於虛擬世界中,甚至透過虛擬世界的一切,改變現實生活。 繼續閱讀 “【#電影】《挑戰者一號》:真實的虛擬世界"
【#電影】《情陷紅磨坊》:華麗舞台下尋找真愛
講到歌舞電影,你或許會記得經典的《Chicago》,或者近年上映的《La La Land》;在這類電影,觀眾能藉着入面的特定「語言」(音樂、舞步)去理解劇情和角色間的關係。今次為大家介紹的這部電影2001年上映,講述發生法國巴黎的風煙之地:紅磨坊的一個愛情故事。
紅磨坊:裝載人類原始慾望
紅磨坊於1889年於法國巴黎的皮加勒(Pigalle)開業,當時人們經歷戰亂,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人們都想找個寄托去逃避、宣洩這個不安的現實環境;紅磨坊就成了以歌舞、性作招倈的酒吧,也是一個讓人們放緃權力、慾望的地方。電影入面,平日看起來賓賓有禮的伯爵,為了要得到Satine,用盡一切手段,用金錢利誘班主,更著他的跟班殺掉Christian。平日披着的華衣美服,外間看起來冠冕堂皇的身份、權力、地位都只是一個掩飾慾望的假象罷了。
由電影場景大致可想像到紅磨坊的模樣,一片金光閃閃,紙醉金迷的生活,彷彿跟巴黎街頭互相割裂,顯得十分「離地」,紅磨坊當時以馬戲團風格的夜總會經營,交際花為了取悅男士,就會在台上跳康康舞(又稱大腿舞),極具情色挑逗意味。紅磨坊建築經歷過1915年的大火後重建,接續又捱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來到新時代,這一切都變得不合時宜,昔日販賣情色的文化不復再,只剩下一些見證昔日的標誌性舞步和表演藝術,由舞者們承轉下去。今日的紅磨坊已經搖身一變,成為觀光景點之一,人們來到可以欣賞嶄新的表演藝術。
(Credit: https://bonjourparis.com/)
缷下華衣美服追尋真愛
電影背景來到19世紀末的法國巴黎,當時在紅磨坊紅極一時的女明星Satine(Nicole Kidman飾演),為了要成為知名演員;要做到這一步,先要被社會上的權貴看中,願意大灑金錢作投資。Satine本來處心積慮要向伯爵獻媚,希望令他出資贊助由自己主演的戲。至於男主角,出生於中產家庭的詩人 Christian(Ewan McGregor飾演),為了實現創作夢想,獨自來到巴黎,憑着對音樂的敏銳觸覺,獲介紹到紅磨坊夜總會編寫歌舞作品。初到紅磨坊的Christian,面對眼前燈紅酒綠的場面,舞台上的華衣美服,一下子沉浸在這個人間天堂,以及他一見鐘情的Satine。
Satine在表演時,誤打誤撞把Christian當成伯爵,兩人的相遇就在這場誤會之中開展。Satine起初對於Christian的愛也無動於衷,經過Christian向她多次表白後,她終於感受到真愛是甚麼一回事。
然而,這一切並未有如願發生,早在Satine第一次表演時,早已交代Satine患上當時的不治之症肺结核病,悲劇結局也注定要出現,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Christian目送着Satin在他手上死去,眼前的一切就如電影開頭的模樣,紅磨坊瞬間不再璀璨,就連整個巴黎都陷入一片灰暗之中……
Christian和Satine在紅磨坊從邂逅到分別,昔日追名逐利的Satine,遇到Christian領悟到真愛,卻相遇在錯誤的時間……
文/壹貳
圖/劇照、網上圖片、Nexflix截圖
【#電影】《黑暗對峙》:黑暗中選擇堅持
二戰時期,希特拉大舉進攻歐洲多國,以波蘭為始,歐洲多國相繼淪陷,英國當時面對德軍步步進逼,朝野紛紛就此事立即想出對策。邱吉爾接替張伯倫成為英國首相後,並未有採取張伯倫及黨內主張講和的策略,反而選擇奮力抗戰。電影《黑暗對峙》講述在此背景下,邱吉爾如何選擇以扭轉局面,並想出著名營救英軍的行動:鄧寇克大行動。
【#Vampire】4部吸血鬼電影&劇集
NETFLIX早在1月初時推出了經典吸血鬼角色–德古拉伯爵為題材的劇集《Dracula》,雖然過去已有不少專講德古拉伯爵的電影或劇集,但今次再度推出,除了依舊讓人期待,更讓人想起過往都有不少以吸血鬼作主題的電影及劇集,今次就跟大家分享一下以下這幾部。
《德古拉》(Dracula)
Netflix在今年年初推出了第一季一連3集的劇集《德古拉》,入面的德古拉伯爵同樣要吸人血維持生命,他會為自己精挑細選優秀的「食物」,人們的出身、學識,甚至社會地位,都是他考量的條件。劇集除了把德古拉伯爵的形象精雕細琢,更值得留意的是故事所帶出的信息很有意思,最後一集提到,德古拉如同大眾所認知的吸血鬼般,能夠撐過幾個世紀,但最後他才明白,自己的弱點不是陽光、十字架,而是接受不了死亡這件事,懼怕死亡讓他失去尊嚴⋯⋯
《德古拉伯爵:血魔降生》(Dracula Untold)
關於德古拉伯爵的故事多不勝數,而今次介紹的這部電影入面的德古拉伯爵的形象來得比較正面,而且充滿情義。電影講述在15世紀,瓦拉幾亞的王子Vlad面對蘇丹王Mehmed對國家的進逼,為了救自己民族和家人,決定往斷牙山洞穴的吸血鬼交換條件:讓自己變成惡魔,才有更強大的力量打敗敵人;當民族英雄的代價,除了無時無刻擁有強烈吸血慾望,就是永生不死的他要見證着身邊心愛的人逐一離自己而去。
《屍城30夜》(30 Days of Night)
阿拉斯加極北小鎮Barrow,有30天的冬天完全不見天日,鎮內死氣沉沉之餘,還接連發生怪事,原來這一切都是大撕殺的前夕。鎮上突然出現一群喪屍,對鎮上居民大開殺戒,小鎮警長Oben帶領居民一同反抗,等待太陽前來的一刻,撐過這驚心動魄的30個晝夜。這部電影主要聚焦在喪屍與人類互相撕殺的情況,除了動作場面,當中還有不少鏡頭把喪屍撕殺的場面血淋淋呈現眼前,讓觀眾看得緊張又刺激。如果你喜歡追求緊湊又刺激情節,這部戲必然就是你杯茶了。
《怪誕黑家族》(Dark Shadows)
電影講述主角Barnabas中了女巫詛咒而變成殭屍,被當地居民排斥,更把他封印長埋地下;多年過去後,Barnabas家族於當年的捕魚生意已經風光不再,Barnabas甦醒後,不但忙於適應新時代的種種景象,更想着要復興自己的家族,並找來當日把他變成殭屍的女巫報仇。電影由添布頓執導,與上面三部吸血鬼電影/劇集相比,整個模式和交代手法相對輕鬆得多,即使內容圍繞到殭屍與女巫間的對決和報仇,入面都不乏笑料,為吸血鬼電影題材以嶄新角度呈現出來。
文/壹貳
圖片 / 網上圖片
【#電影】《Brooklyn》 – 身份命題:我屬於哪裏?
今次介紹的這部電影《Brooklyn》,講述愛爾蘭少女Eilis為了生計隻身離開家鄉,遠赴美國布魯克林。作為新移民,離鄉遠赴他國,除了要適應新環境和當地文化。還有一個不得不面對的身份問題:她是一個愛爾蘭人?還是一個美國人? 繼續閱讀 “【#電影】《Brooklyn》 – 身份命題:我屬於哪裏?"
【#電影】School of Rock – 用搖滾找回你的初心
提起搖滾Rock & Roll,不少人對這種音樂有一種既定形象:叛逆、嘈吵、型、壞等,至於玩band的人就是那些「發夢」、「逃避現實」和「不設實際」的人。如果把搖滾和學校兩個徹然不同的元素結合一起,又會變成怎樣?今次介紹這部電影《School of Rock》,雖然已經是2003年的作品,但入面的內容和信息,即使到了現在這刻仍然值得我們深思。
打破規則的框框=叛逆?
電影一開首就交代Dewey和他的樂隊在台上表演,台上的Dewey看起來十分忘我,幾乎把台上的其他隊友的焦點都搶過來;然而,Dewey的投入並未有感染到觀眾,甚至惹來聽眾的嫌棄,最後更被隊友私下投票把他換走。本來生命中只得搖滾樂的Dewey被隊友從自己建立的樂隊趕走,逼得他要找方法維生;此時,Dewey意外接到小學校長Mullins的電話來找他的室友Ned當代課老師,財政拮据的他決定冒充Ned當代課老師。
被社會主流形容為無貢獻、經常發搖滾白日夢的Dewey,來到一間要求學生們做出好成績,保持良好操行的名校,這就是一個主流VS非主流,叛逆VS蹈矩的強大衝擊。Dewey首天踏進課室,眼前是一班習慣對成年人唯唯諾諾、聽教聽話的小學生,課室牆上貼着的就是老師給同學的評分表。然而,當Dewey來到後,一切徹底改變,學生不再只是坐着上沉悶的課堂,而是每天用少量時間學習搖滾樂理論、類型,大部分時間就用作夾Band,直至他們各自有不同崗位,成功經營一隊樂隊。
殘酷又虛偽的成年人世界
對不熟悉搖滾樂的人來說,覺得它是種發洩情緒、嘈吵,甚至是「難登大雅之堂」的音樂,這種人們對搖滾的既定形象,惹來不少人對它的誤解。Dewey與同事閒談間,得悉校長有次在同事面前唱醉,並站在枱上聽着搖滾流行曲大唱大跳一番,Dewey知道此事後,本來想藉着再帶Mullins到酒吧喝酒放鬆一下時,順勢說服她答允讓他能帶學生走出校外參與搖滾比賽試演;怎料,這些校外談公事的機會,卻讓Mullins在Dewey面前毫不忌諱訴說心底話:她的壓力全來自於家長們,為了要應付家長們,也逼不得已對自己的下屬多番要求,讓自己變成一個難以接近,甚至惹同事討厭的人,外面看起來強硬又嚴謹的校長,有時也嫌棄自己變成自己本來討厭的人⋯⋯
Dewey在在鼓勵學生時說過,搖滾是從心把自己情緒寄托在歌曲之中,帶動觀眾,讓觀眾明白你想說的內容和情緒;搖滾不但是讓你發洩情緒的渠道,更是一個面對自己真實情感的機會。這個信念最終由Dewey帶領學生們在舞台上用行動一一實現,學生的演出令一眾父母們明瞭仔女的真正想法,同時讓台下的聽眾感受這種最忠於自己想法的赤子之心。
文/壹貳
圖/《School of Rock》官方劇照
【#電影】《The Pianist》 – 亂世下求存的藝術家
二次大戰結束至今已逾七十多年,有些歷史卻永遠裝載在人們的心目中。1939年納粹德國入侵波蘭後,大肆逼害猶太人:集體送入集中營處死,或者隨意用不同理由把他們殺害,以不同形式進行種族大清洗。今次為大家介紹的這部電影《The Pianist》,以猶太裔鋼琴家Wladyslaw Szpilman的真人真事作改編,講述這位鋼琴家在這段黑暗時期的種種經歷。 繼續閱讀 “【#電影】《The Pianist》 – 亂世下求存的藝術家"
【#電影】《Yesterday》 – 當這些流行文化消失時⋯⋯
最近上映不久的電影《Yesterday》,光看戲名,大概猜到劇情與英國經典搖滾樂隊The Beatles有關。電影由一個平凡的晚上,全世界突然停電10秒展開,部分知名的流行文化在當刻離奇消失,但這反而是主角Jack Malik的開始⋯⋯
「消失」的Beatles
在那個世界大停電的晚上,電光火石的10多秒之間,主角Jack Malik被巴士撞到,而就在那刻,一些知名的品牌、樂隊、書籍等流行文化離奇「消失」得無影無跡,英國經典樂隊Beatles就是其中之一。Beatles這隊如此真實存在於這個我和你所身處的現實世界中,試想像《Hey Jude》、《Yesterday》入面琅琅上口的歌詞從未出現過,這會發生甚麼事?
Beatles的「消失」,反而成了Jack的開始。Beatles在音樂、流行文化中的角色舉足輕重,但在世界大停電後完全消失;直至Jack車禍出院後,在朋友面前演唱《Yesterday》,反而被當成自己的創作,當時希望藉着唱作成名的他,決定用Beatles的歌。Jack深知自己只是翻唱歌曲,但由於大眾不曾聽過《Yesterday》、《Hey Jude》,這些經典歌曲反而讓Jack冠上了創作歌手之名。暪騙大眾是否Jack想要的結果呢?他想得到的是他創作而獲得的肯定,抑或只是台下觀眾為他歡呼的虛榮感?
迷茫中重回昨日的生活
自小熱愛音樂的Jack,一直以來在Suffolk這個小郡嘗試演出,他的兒時玩伴Ellie半兼職成了他的經理人,陪住他到處尋找演出機會。為着尋找更多演出和成名機會的Jack,後來想到趁着世上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了Beatles是誰,決定用他們的歌變成自己的創作。結果Jack由最初接受Ed Sheeran的邀請作暖場嘉賓,到最後一躍成為知名的唱作歌手。Jack達成了他最初的目標,然而,除了全球為Jack Malik這個名字而瘋狂,Jack似乎對自己的仕途、成名之路都帶着疑惑和迷茫。
成名後的Jack,事事離不開經理人的計劃和日程,由Suffolk遠度來到大城市,要被捧紅成世界知名歌手,必定要沾上大明星走紅的經理人策略、市場營銷團隊;但這種與世界接軌的走紅方式,並未有令一直想成名的Jack很習慣,反而令他愈做愈疑惑。難道,這並非他真正想要的?直至Jack最後在台上緊接Ed Sheeran演出時,他向觀眾、Ellie坦白說出心中所有話,包括自己「創作」Beatles的歌,還有對Ellie的感情,對Jack而言反倒是一種釋放,正如說真話,才是真正讓自己快樂的原因。
面對前路的迷茫和不確定,Jack最後的選擇並未有讓自己跌進《Yesterday》歌詞入面
Why she had to go I don’t know she wouldn’t say/
I said something wrong, now I long for yesterday
他清楚明白心中那份肯定和信心,早就在身邊;有Ellie跟他一起走,就是真正讓他快樂和有把握的事。
文/壹貳
圖/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