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Yesterday》 – 當這些流行文化消失時⋯⋯

最近上映不久的電影《Yesterday》,光看戲名,大概猜到劇情與英國經典搖滾樂隊The Beatles有關。電影由一個平凡的晚上,全世界突然停電10秒展開,部分知名的流行文化在當刻離奇消失,但這反而是主角Jack Malik的開始⋯⋯

「消失」的Beatles

在那個世界大停電的晚上,電光火石的10多秒之間,主角Jack Malik被巴士撞到,而就在那刻,一些知名的品牌、樂隊、書籍等流行文化離奇「消失」得無影無跡,英國經典樂隊Beatles就是其中之一。Beatles這隊如此真實存在於這個我和你所身處的現實世界中,試想像《Hey Jude》、《Yesterday》入面琅琅上口的歌詞從未出現過,這會發生甚麼事?

Beatles的「消失」,反而成了Jack的開始。Beatles在音樂、流行文化中的角色舉足輕重,但在世界大停電後完全消失;直至Jack車禍出院後,在朋友面前演唱《Yesterday》,反而被當成自己的創作,當時希望藉着唱作成名的他,決定用Beatles的歌。Jack深知自己只是翻唱歌曲,但由於大眾不曾聽過《Yesterday》、《Hey Jude》,這些經典歌曲反而讓Jack冠上了創作歌手之名。暪騙大眾是否Jack想要的結果呢?他想得到的是他創作而獲得的肯定,抑或只是台下觀眾為他歡呼的虛榮感?

迷茫中重回昨日的生活

自小熱愛音樂的Jack,一直以來在Suffolk這個小郡嘗試演出,他的兒時玩伴Ellie半兼職成了他的經理人,陪住他到處尋找演出機會。為着尋找更多演出和成名機會的Jack,後來想到趁着世上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了Beatles是誰,決定用他們的歌變成自己的創作。結果Jack由最初接受Ed Sheeran的邀請作暖場嘉賓,到最後一躍成為知名的唱作歌手。Jack達成了他最初的目標,然而,除了全球為Jack Malik這個名字而瘋狂,Jack似乎對自己的仕途、成名之路都帶着疑惑和迷茫。

成名後的Jack,事事離不開經理人的計劃和日程,由Suffolk遠度來到大城市,要被捧紅成世界知名歌手,必定要沾上大明星走紅的經理人策略、市場營銷團隊;但這種與世界接軌的走紅方式,並未有令一直想成名的Jack很習慣,反而令他愈做愈疑惑。難道,這並非他真正想要的?直至Jack最後在台上緊接Ed Sheeran演出時,他向觀眾、Ellie坦白說出心中所有話,包括自己「創作」Beatles的歌,還有對Ellie的感情,對Jack而言反倒是一種釋放,正如說真話,才是真正讓自己快樂的原因。

面對前路的迷茫和不確定,Jack最後的選擇並未有讓自己跌進《Yesterday》歌詞入面
Why she had to go I don’t know she wouldn’t say/
I said something wrong, now I long for yesterday
他清楚明白心中那份肯定和信心,早就在身邊;有Ellie跟他一起走,就是真正讓他快樂和有把握的事。

文/壹貳

圖/網上圖片

【VR】真實不過的假象

近年網絡世界多了樣新興玩意–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技術暫時最常應用於遊戲上,一些極限運動、驚慄內容,例如爬山、潛水、殺喪屍、戰爭,VR的出現令玩家免卻親身體驗就可「置身其中」,見過在商場大堂放置幾部VR機,不少用家擠前擁後,尖聲大叫,玩到動手動腳,有的還會腳步不穩跌倒地上,全因為他們夠投入。但是,當我們不再親身爬山,寧願追求VR給予的真實感受和體驗時,有無想過,如果把VR與我們大腦連結,會發生甚麼事?

英國劇集《黑鏡》(Black Mirror)來到第三季,繼續以科技為主題,預演科技怎樣進一步影響、支配人類的日常生活。在第三季裏的第二集〈終極玩家〉(Playtest),探討虛擬真實(Virtual Reality)在極致發揮的情況下,遊戲玩家邊保持清醒邊陷於虛擬世界,深信一切虛構的情節。

圖片來源:《黑鏡》

電腦與大腦交互    

圖片來源:《黑鏡》

「虛擬真實」這個詞很曖昩,刻意湊起兩個對立的詞:既是假、不存在,同時又是可觸及、存在的。VR的出現,企圖打破兩者原有的界限,讓人置身難分真假的局面。在〈終〉入面,男主角Cooper參加了遊戲供應商的開發試驗計劃,程式設計員Katie為他注入「蘑菇」,連接一個與大腦中樞神經,把屬於Cooper的記憶、恐懼上傳到電腦,正式進入遊戲(虛擬)世界。Cooper先看到眼前的3D地鼠,接着與遊戲公司老闆Shou Saito見面,走進19世紀老房子過夜,乘飛機回美國老家。

圖片來源:《黑鏡》

Cooper全程沒離開實驗室座位,卻經歷了跨越時間、空間、地域,電腦進入並控制Cooper的大腦,不但為他創造「體驗」,更開始有自己的偏好:它能模仿任何人,包括作導航的Katie,指導Cooper執行各種指令,甚至與Cooper敵對,騙他到會合點(Access point),刻意留難、阻撓他離開房子。未出現互聯網連線對打的年代,可選擇與「電腦」對打或合作,但現在的「電腦」要更個人化,指的是依照不同玩家的需要;劇中的「電腦」不再純粹賦予指令,而是取材於曾發生在Cooper生活中的人、事、物,掌控Cooper的心理狀況(Cooper在老房子中最後被逼得崩潰坐在地上),主動破壞和攻擊Cooper。

電腦「個性化」

圖片來源:《黑鏡》

遊戲公司的老闆Shou Saito,為提升玩家「心跳」的感覺,由玩家自行提供恐懼的題材,再利用玩家意識和回憶中的恐懼、弱點,加插更多恐怖元素,最後交由玩家面對及克服這些困局。這種令遊戲更「個人化」的做法,實際上是容許科技入侵人類身體,植入人體後的智能系統,懂得自行找尋、辨識造成Cooper各種情緒的記憶,包括他最怕的蜘蛛,曾跟他打架的高中同學Josh Peters,「電腦」自行揣測,把Cooper的回憶化成屋內奇怪、異相的生物攻擊他。

圖片來源:《黑鏡》

「電腦」設定與玩家現實生活中有聯繫的角色和互動,植入一個具有支配能力,允許存取個人記憶、經驗的「電腦」;而遊戲公司利用「電腦」提升玩家恐懼為原材料的場地,甚至把入面的人物誇張演成各種生物,有Josh Peters樣子的蜘蛛,撕開人皮變成血淋淋骷髏人的Sonja。

新硬件:人體

圖片來源:《黑鏡》

戲入面的主角被邀請到實驗室,戴上儀器把電腦和人腦互換,電腦會根據玩家的記憶,塑造更「個人化」的場景,由回憶所變奏而成的世界,如同身處真實世界一樣可感受恐懼、喜悅、質疑等等各種各樣情境,令玩家如同身處現實中一樣。遊戲世界的一夜,現實中直到Cooper死去,都只是短短四秒的事,由5:38分開始,Cooper只在擊打印有電腦編碼的圖形紙,到後來他身在老房子裏看見的景象,都已經是電腦輸入玩家大腦的內容,對Cooper進行心理操控,增加刺激,令Cooper心跳在短時間內由0跳升至1800。

圖片來源:《黑鏡》

硬件進化,令人類不再受空間、時間約束,情緒、心理上都已可感受和經由電腦塑造而成的環境,人類不需要親身踏足或者身處其中,甚至一些現實未發生、不會發生的事,人類都有機會經歷,程式倒過來駕馭人類。現時再不止於方便我們日常生活簡單,而是反過來被植入,由科技、人工智能作主,附於人類這個載體上,發展、實現每個編碼的動作指令。

圖片來源:《黑鏡》

每次看《黑鏡》系列,仿如看到一些警語,我們對於剛面世的科技總是好奇不已,野心勃勃想不斷發掘,開創它的可塑性,卻忽略了我們在開發的同時,正打開大門歡迎它們逐步支配人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