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筆記】當音樂表演不再閉門

「推開文化會堂的玻璃門,放眼望去,只見人們成群成隊站在大堂中央。他們打扮得很正式,大多是西裝或者禮服,站在演奏廳X門外,與旁邊的人互相寒喧交談,或與從遠處走來的友人握手⋯⋯」如果出席過一些在文化中心、音樂廳這些地方演出的節目,對以上場景大概不會陌生。

每逢出席以上所說的場合,人們很自然有一種規範的想法:穿得正式,聽的多數是古典樂/某某樂團的演奏;更誇張的說法,就是聽到朋友出席這類場合時,言談間都會說參與這種活動,就是「高級」,甚至代表「有品味」、「身份象徵」。穿西裝、禮服聽演出,無疑是其中一種享受音樂的方式,然而,當一場純粹的音樂演出,最終在社會規範中獲得冠冕,更被狹隘地解讀為一種高尚娛樂,參與這種形式的就是講究享受,「識聽」的人,反而令音樂與普羅大眾之間距離更遠,變成一種閉門的演出。

有空間不如沒「空間」

上面所指的音樂演出,在一個閉門、固定的場所舉行,例如表演廳/音樂廳這類地點,入面有固定、預先準備好的資源,觀眾進場後根據預先安排的座位就坐(就連觀眾的設定都可以預先知道從而作出準備);有部分在這些地方舉行的音樂表演,會要求進場的觀眾穿西裝、禮服出席,「正式服裝+演奏廳+音樂」,形成的不只是一場表演,更添上代表階級、品味,甚至身份的一重標籤,再加上過往樂團、管弦樂表演的選址大多在這種設定的空間,對於音樂演奏的規範想法就此形成。空間不只規範了表演的場地,更規範了表演的內容,及背後指涉的那些不相干的階級、身份和話題,停留在「聽音樂演出等於高級玩意」的想法之中。

只是,音樂表演是否只有這種可能性?

圖片來源:由Addie Kong提供

Busking

近年街頭表演隨處可見,其中有一些人會帶同小型樂器走到街頭表演音樂,亦即Busking。早在18世紀的英國,Busking已經出現,當時並非單指音樂,而是指有些人為了賺取生活費而在街頭賣藝;這種街頭表演直到近1960年代左右,在外國開始變得普及。這種表演方式在世界各地街頭很容易找到,他們不一定是出名的人,有玩得一手好樂器,或者擁有一把好嗓音(當然亦有唱得不堪入耳的)。這種表演方式改變了人們聽音樂表演的習慣,表演者的質素沒保證,而表演者亦有別於以往表演前先經篩選的步驟,反倒是這些業餘表演者藉街頭表演予公眾認識後而成名。

圖片來源:由Addie Kong提供

觀眾永遠是未知數

Busking這種街頭表演,因為以一種公開、免費的方式與觀眾互動,觀眾會隨時加入,流動性大;或許對表演內容一無所知,亦可以是一位專業聽眾,為表演帶來不同的互動,觀眾有更直接與表演互動的機會,表演者更需要為觀眾突如其來的反應,整個表演打過往表演者對觀眾的單向演出。至於Busking的表演場館,就是廣場外的空地、海傍、天橋等等,總之就是屬於你和我的公共地方;環境帶來的干擾是表演者掌控之外。

Busking的出現,打破以往閉門演出音樂的方式,聽音樂不一定只困於四堵牆內,也不一定要穿得正式,更重要是能隨心享受音樂。音樂表演場所、表演者演出方式、觀眾欣賞習慣有另一種選擇我,打破了用音樂分辨身份、品味、地位的傳統規範;穿得西裝骨骨的表演者,不再一定只出現在演奏廳內,觀眾更不用特意打扮裝重才可出席。

文/壹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