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樂手而言,失去聽力就尤如失去靈魂。今次為大家介紹的這部電影《Sound of Metal》,講述樂隊鼓手Ruben,突然失去八成聽力後,不但無法繼續玩音樂,就連日常生活都受影響。這次生命中的巨變,對Ruben造成很大打擊,究竟他怎樣透過這次變化,重新接受自己? 繼續閱讀 “【電影】《Sound of Metal》 – 重塑內心的聲音"
標籤: 電影
【Music Picks】盤點5首電影歌曲:一聽立即記起經典片段!
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除了劇情、選角、畫面,還有一樣不可或缺的元素:音樂。電影入面的某個畫面,配上音樂、歌詞及旋律後,令整個情節看起來更夭心夭肺,留下深刻印象;日後再次聽到這首歌時,你第一時間記起的可能就是那套電影,那個情節。 繼續閱讀 “【Music Picks】盤點5首電影歌曲:一聽立即記起經典片段!"
【#電影】《Lady Bird》:每個人專屬的成長部曲
成長,是每個人必經的過程。在這段歷程中,我們為了自己的夢想,努力擺脫框架,只管一股拼勁向前衝,有時連身邊人的說話都聽不入耳;然而,在這段不惜一切追夢的過程中,我們有沒有忽略些甚麼?
回頭才看見最美麗的風景
女主角Lady Bird,出身於美國一個小城沙加緬度,來到高中生涯的最後一年,也即將踏入18歲的成年之旅。電影主要聚焦Lady Bird在家庭和學校的生活,作為準成年人的她,急切渴望自己能脫離這個家庭獨立起來;Lady Bird這個名字,就是女主角為自己起的小革命,比起父母給她的名字Christine,她更希望大家記得自己獨特的名字。除了名字,Lady Bird在生活細節上,以至人生目標上都表現得自我又任性,經常與媽媽唱反調,為了實現到紐約讀書的夢想,即使媽媽多次向她提及家庭出現財政危機,她依然希望家裏能資助她。
電影所描寫的Lady Bird,並非那種不顧一切離家出走的叛逆,反而是每個人或許也曾經歷的情況;當下的我們太清楚自己「想要甚麼」,為了達到自己理想而不顧身邊的一切,忽略了我們「已經有甚麼」,忽略了那些當我們只顧着向前衝時,在我們身邊如影隨形地出現過的人和事。Lady Bird對於家庭、家鄉諸多挑剔,在她眼內這些習以為常的人、景物都充滿缺點: 房子不夠大,父母不夠富有,出生地不夠「文化氣息」,所以她只盼遠走到紐約讀大學。Lady Bird最終如願離開出生地,來到她一直嚮往的、充滿「文化氣息」的都市;此時的她心中卻默然生出思鄉想家的情懷,記起那座小城的每幀風景。
電影聚焦的並非一個沉重又宏大的敘事,而是一幕幕熟悉的日常生活畫面,輕描淡寫地道出每個人生活上的隱憂,以及每個人也曾經歷的話題:成長。每個階段的成長,也必然有離別;這些離別,未必是生與死來得那麼沉重,可能是為了理想而分道揚鑣;但每個看似平淡的細節,往往藏着一絲絲揮之不去的傷感……
母女相處:現實VS憧憬
電影另一個著墨,就是Lady Bird和媽媽之間的關係。電影開始就是兩母女面向對方睡在同一張床的畫面,由兩人在房間到車廂內,本來一幕幕温馨和諧的畫面,到後來談及女兒前途問題時,一刀刺中彼此的分歧,每句話都在互相挑釁對方。整部電影之中,母女二人不時也因前途問題的分歧而發生爭執,Lady Bird渴望得到媽媽的認同,小至買一件衫,大至選一間大學;然而,媽媽每次都告訴女兒現實的限制,覺得女兒沒有考慮到身邊的人,把一切想像得太離地。在每段小對話之間,彼此也急於向對方灌輪自己的想法,同時間也覺得對方忽視和否定自己的價值觀。
電影的角色設定在青少年時期,這段時間的我們對未來滿懷目標,很多時想做就做,一股拼勁往前衝,賴理身邊的所謂限制,這是任性,也是青春。Lady Bird每次希望媽媽支持她、認同她,但每次媽媽給她的勸諌不單止聽不入耳,反而成為了Lady Bird堅持自己的動力,令她更急不及待飛出去實現自己心中的信念,證明這一切。然而,當Lady Bird成功到紐約讀書,達成心中的目標時,卻開始想念自己的過去,其中包括自己的名字;Lady Bird向大學同學自我介紹時,不再強調自己是Lady Bird,而是沿用父母為她改的名字:Christine。這正好呼應電影開頭,女主角多次強調自己叫Lady Bird。她不再像以往般渴望逃避或者抹掉自己的過去、自己的出身,而是承認和接受這個「最原來的自己」。當天的Lady Bird奮力掙脫枷鎖束縛,對當下環境的不滿成為她奮發前進的動力,終於展翅高飛達成夢想。然而,裝載着她過去的回憶、經歷,包括家鄉沙加緬度,還有自己的家人,終究都是成就今天的自己的一部分。
Lady Bird最終成功追尋自己的理想,來到新地方,卻驀然回首,才發現當天自己嫌棄、一直渴望擺脫的一切,才是最美麗的風景。
【動畫】《1/2的魔法》藏在現代人心中的魔法
彼思工作室最新動畫《1/2的魔法》以兩兄弟為主角,講述二人為見去世的父親一面,展開驚險的魔法旅程。彼思動畫引人入勝之處,在於故事靈感多由創作人員的親身經歷而來,而《1/2的魔法》的設定便來自於編導 Dan Scanlon 的人生經歷,令故事略帶平凡,卻真實得賺人熱淚,更帶出了多個觸動人心,猶如魔法般的信息。跟主角Ian及Barley一起經歷的這段奇幻旅程中,你又得到多少感悟呢?
(文章含大量劇透,請小心享用~) 繼續閱讀 “【動畫】《1/2的魔法》藏在現代人心中的魔法"
【#電影】《挑戰者一號》:真實的虛擬世界
虛擬與真實,本來就是兩個對立的元素。面對無力改變的現實環境,人們會選擇逃避,而虛擬世界就是其中一個出口。《挑戰者一號》的國度,人們同時存在於現實與虛擬之間,人們既活在現實生活中,亦可透過VR置身於虛擬世界中,甚至透過虛擬世界的一切,改變現實生活。 繼續閱讀 “【#電影】《挑戰者一號》:真實的虛擬世界"
【#電影】《情陷紅磨坊》:華麗舞台下尋找真愛
講到歌舞電影,你或許會記得經典的《Chicago》,或者近年上映的《La La Land》;在這類電影,觀眾能藉着入面的特定「語言」(音樂、舞步)去理解劇情和角色間的關係。今次為大家介紹的這部電影2001年上映,講述發生法國巴黎的風煙之地:紅磨坊的一個愛情故事。
紅磨坊:裝載人類原始慾望
紅磨坊於1889年於法國巴黎的皮加勒(Pigalle)開業,當時人們經歷戰亂,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人們都想找個寄托去逃避、宣洩這個不安的現實環境;紅磨坊就成了以歌舞、性作招倈的酒吧,也是一個讓人們放緃權力、慾望的地方。電影入面,平日看起來賓賓有禮的伯爵,為了要得到Satine,用盡一切手段,用金錢利誘班主,更著他的跟班殺掉Christian。平日披着的華衣美服,外間看起來冠冕堂皇的身份、權力、地位都只是一個掩飾慾望的假象罷了。
由電影場景大致可想像到紅磨坊的模樣,一片金光閃閃,紙醉金迷的生活,彷彿跟巴黎街頭互相割裂,顯得十分「離地」,紅磨坊當時以馬戲團風格的夜總會經營,交際花為了取悅男士,就會在台上跳康康舞(又稱大腿舞),極具情色挑逗意味。紅磨坊建築經歷過1915年的大火後重建,接續又捱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來到新時代,這一切都變得不合時宜,昔日販賣情色的文化不復再,只剩下一些見證昔日的標誌性舞步和表演藝術,由舞者們承轉下去。今日的紅磨坊已經搖身一變,成為觀光景點之一,人們來到可以欣賞嶄新的表演藝術。
(Credit: https://bonjourparis.com/)
缷下華衣美服追尋真愛
電影背景來到19世紀末的法國巴黎,當時在紅磨坊紅極一時的女明星Satine(Nicole Kidman飾演),為了要成為知名演員;要做到這一步,先要被社會上的權貴看中,願意大灑金錢作投資。Satine本來處心積慮要向伯爵獻媚,希望令他出資贊助由自己主演的戲。至於男主角,出生於中產家庭的詩人 Christian(Ewan McGregor飾演),為了實現創作夢想,獨自來到巴黎,憑着對音樂的敏銳觸覺,獲介紹到紅磨坊夜總會編寫歌舞作品。初到紅磨坊的Christian,面對眼前燈紅酒綠的場面,舞台上的華衣美服,一下子沉浸在這個人間天堂,以及他一見鐘情的Satine。
Satine在表演時,誤打誤撞把Christian當成伯爵,兩人的相遇就在這場誤會之中開展。Satine起初對於Christian的愛也無動於衷,經過Christian向她多次表白後,她終於感受到真愛是甚麼一回事。
然而,這一切並未有如願發生,早在Satine第一次表演時,早已交代Satine患上當時的不治之症肺结核病,悲劇結局也注定要出現,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Christian目送着Satin在他手上死去,眼前的一切就如電影開頭的模樣,紅磨坊瞬間不再璀璨,就連整個巴黎都陷入一片灰暗之中……
Christian和Satine在紅磨坊從邂逅到分別,昔日追名逐利的Satine,遇到Christian領悟到真愛,卻相遇在錯誤的時間……
文/壹貳
圖/劇照、網上圖片、Nexflix截圖
【#電影】School of Rock – 用搖滾找回你的初心
提起搖滾Rock & Roll,不少人對這種音樂有一種既定形象:叛逆、嘈吵、型、壞等,至於玩band的人就是那些「發夢」、「逃避現實」和「不設實際」的人。如果把搖滾和學校兩個徹然不同的元素結合一起,又會變成怎樣?今次介紹這部電影《School of Rock》,雖然已經是2003年的作品,但入面的內容和信息,即使到了現在這刻仍然值得我們深思。
打破規則的框框=叛逆?
電影一開首就交代Dewey和他的樂隊在台上表演,台上的Dewey看起來十分忘我,幾乎把台上的其他隊友的焦點都搶過來;然而,Dewey的投入並未有感染到觀眾,甚至惹來聽眾的嫌棄,最後更被隊友私下投票把他換走。本來生命中只得搖滾樂的Dewey被隊友從自己建立的樂隊趕走,逼得他要找方法維生;此時,Dewey意外接到小學校長Mullins的電話來找他的室友Ned當代課老師,財政拮据的他決定冒充Ned當代課老師。
被社會主流形容為無貢獻、經常發搖滾白日夢的Dewey,來到一間要求學生們做出好成績,保持良好操行的名校,這就是一個主流VS非主流,叛逆VS蹈矩的強大衝擊。Dewey首天踏進課室,眼前是一班習慣對成年人唯唯諾諾、聽教聽話的小學生,課室牆上貼着的就是老師給同學的評分表。然而,當Dewey來到後,一切徹底改變,學生不再只是坐着上沉悶的課堂,而是每天用少量時間學習搖滾樂理論、類型,大部分時間就用作夾Band,直至他們各自有不同崗位,成功經營一隊樂隊。
殘酷又虛偽的成年人世界
對不熟悉搖滾樂的人來說,覺得它是種發洩情緒、嘈吵,甚至是「難登大雅之堂」的音樂,這種人們對搖滾的既定形象,惹來不少人對它的誤解。Dewey與同事閒談間,得悉校長有次在同事面前唱醉,並站在枱上聽着搖滾流行曲大唱大跳一番,Dewey知道此事後,本來想藉着再帶Mullins到酒吧喝酒放鬆一下時,順勢說服她答允讓他能帶學生走出校外參與搖滾比賽試演;怎料,這些校外談公事的機會,卻讓Mullins在Dewey面前毫不忌諱訴說心底話:她的壓力全來自於家長們,為了要應付家長們,也逼不得已對自己的下屬多番要求,讓自己變成一個難以接近,甚至惹同事討厭的人,外面看起來強硬又嚴謹的校長,有時也嫌棄自己變成自己本來討厭的人⋯⋯
Dewey在在鼓勵學生時說過,搖滾是從心把自己情緒寄托在歌曲之中,帶動觀眾,讓觀眾明白你想說的內容和情緒;搖滾不但是讓你發洩情緒的渠道,更是一個面對自己真實情感的機會。這個信念最終由Dewey帶領學生們在舞台上用行動一一實現,學生的演出令一眾父母們明瞭仔女的真正想法,同時讓台下的聽眾感受這種最忠於自己想法的赤子之心。
文/壹貳
圖/《School of Rock》官方劇照
【#電影】《The Pianist》 – 亂世下求存的藝術家
二次大戰結束至今已逾七十多年,有些歷史卻永遠裝載在人們的心目中。1939年納粹德國入侵波蘭後,大肆逼害猶太人:集體送入集中營處死,或者隨意用不同理由把他們殺害,以不同形式進行種族大清洗。今次為大家介紹的這部電影《The Pianist》,以猶太裔鋼琴家Wladyslaw Szpilman的真人真事作改編,講述這位鋼琴家在這段黑暗時期的種種經歷。 繼續閱讀 “【#電影】《The Pianist》 – 亂世下求存的藝術家"
【#電影】《Yesterday》 – 當這些流行文化消失時⋯⋯
最近上映不久的電影《Yesterday》,光看戲名,大概猜到劇情與英國經典搖滾樂隊The Beatles有關。電影由一個平凡的晚上,全世界突然停電10秒展開,部分知名的流行文化在當刻離奇消失,但這反而是主角Jack Malik的開始⋯⋯
「消失」的Beatles
在那個世界大停電的晚上,電光火石的10多秒之間,主角Jack Malik被巴士撞到,而就在那刻,一些知名的品牌、樂隊、書籍等流行文化離奇「消失」得無影無跡,英國經典樂隊Beatles就是其中之一。Beatles這隊如此真實存在於這個我和你所身處的現實世界中,試想像《Hey Jude》、《Yesterday》入面琅琅上口的歌詞從未出現過,這會發生甚麼事?
Beatles的「消失」,反而成了Jack的開始。Beatles在音樂、流行文化中的角色舉足輕重,但在世界大停電後完全消失;直至Jack車禍出院後,在朋友面前演唱《Yesterday》,反而被當成自己的創作,當時希望藉着唱作成名的他,決定用Beatles的歌。Jack深知自己只是翻唱歌曲,但由於大眾不曾聽過《Yesterday》、《Hey Jude》,這些經典歌曲反而讓Jack冠上了創作歌手之名。暪騙大眾是否Jack想要的結果呢?他想得到的是他創作而獲得的肯定,抑或只是台下觀眾為他歡呼的虛榮感?
迷茫中重回昨日的生活
自小熱愛音樂的Jack,一直以來在Suffolk這個小郡嘗試演出,他的兒時玩伴Ellie半兼職成了他的經理人,陪住他到處尋找演出機會。為着尋找更多演出和成名機會的Jack,後來想到趁着世上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了Beatles是誰,決定用他們的歌變成自己的創作。結果Jack由最初接受Ed Sheeran的邀請作暖場嘉賓,到最後一躍成為知名的唱作歌手。Jack達成了他最初的目標,然而,除了全球為Jack Malik這個名字而瘋狂,Jack似乎對自己的仕途、成名之路都帶着疑惑和迷茫。
成名後的Jack,事事離不開經理人的計劃和日程,由Suffolk遠度來到大城市,要被捧紅成世界知名歌手,必定要沾上大明星走紅的經理人策略、市場營銷團隊;但這種與世界接軌的走紅方式,並未有令一直想成名的Jack很習慣,反而令他愈做愈疑惑。難道,這並非他真正想要的?直至Jack最後在台上緊接Ed Sheeran演出時,他向觀眾、Ellie坦白說出心中所有話,包括自己「創作」Beatles的歌,還有對Ellie的感情,對Jack而言反倒是一種釋放,正如說真話,才是真正讓自己快樂的原因。
面對前路的迷茫和不確定,Jack最後的選擇並未有讓自己跌進《Yesterday》歌詞入面
Why she had to go I don’t know she wouldn’t say/
I said something wrong, now I long for yesterday
他清楚明白心中那份肯定和信心,早就在身邊;有Ellie跟他一起走,就是真正讓他快樂和有把握的事。
文/壹貳
圖/網上圖片
【#音樂推介】5首迪士尼動畫電影歌曲
近日上映的兩部迪士尼動畫電影《阿拉丁》和《反斗奇兵4》,除了故事的經典情節,入面的歌曲也同樣吸引。今次就為大家選來5首迪士尼動畫電影歌曲,不單止近年上映電影的幾首歌,還包括經典的迪士尼歌曲,就趁這個機會一次過重温這些動畫及電影歌曲!
《Toy Story》- You’ve Got a Friend in Me
Randy Newman唱的這首《Toy Story》主題曲,由第一集聽到第四集,腦海浮現的畫面就是那篇淺藍白雲的牆紙背景,以及在安仔房間的一班玩具朋友!這部不止是講述陪伴住安仔長大的玩具,更用每件玩具的相遇、經歷描繪他們之間真摯的友誼。
《Aladdin》 – Speechless
剛上映不久的《阿拉丁》(詳見:【電影】真人版太扣人心弦了!《阿拉丁》帶出的5個小哲理~),除了Will Smith飾演經典角色:燈神令人印象深刻,還有茉莉公主敢言、勇於打破舊有規則也讓人眼前一亮,Speechless入面的歌詞:I won’t be silenced / You can’t keep me quiet / All I know is I won’t go speechless,正展現了茉莉公主在女性地位卑微的傳統阿拉伯社會環境中,仍然勇於反抗。
《Coco》 – Remember Me
電影講述墨西哥男孩米高為實現自己的音樂理想,意外地由現實世界走進了亡靈的世界,米高在這個世界不但遇上自己的太外公海特;Remember Me這首歌就是海特為自己女兒Coco(即米高的祖母)作的歌曲,米高學會這首歌後,把它由亡靈世界帶到現實世界,在Coco面前彈奏太外公海特為她作的歌。
《Incredibles 2》- Here Comes Elastigirl
《超人特攻隊》由第一集到第二集之間相距十年,來到第二集,今次裝載不少重大信息(詳見:【電影】《超人特工隊2》帶出的9個反思!),其中一個主題就是把家庭中男女的傳統角色和責任互換,Elastgirl擔當一家之主的角色,同時成為眾人心目中的女超級英雄,那麼這集的電影歌曲又怎少得這首Here Comes Elastigirl呢?!
《Beauty and the Beast》 – Days In The Sun
經典童話故事《美女與野獸》,講述被詛咒的野獸一直活在被世間遺忘的城堡入面,電影女主角Belle為了救父親,用自己作交換條件,開展自己與野獸的奇幻故事。Belle的出現,與野獸由敵人漸漸變成朋友,到最後更成為他生命的曙光,就像歌曲名稱一樣Days In The Sun。
文/壹貳
歌曲來源/DisneyMusicVE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