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集】《歎息橋》:埋沒過去留下來的債?重新選擇的機會?

從過去一路走來,留下的可能是債,也可能是個遺憾,我和你都是個被回憶綑綁的人。如今,當選擇再次出現在面前,應該償還過去留下的債,抑或繼續逃避回憶而埋下更多的債,叫自己泥足深陷……

背負回憶重新開始?還是繼續逃避?

20年後的今天,怎樣被20年前的一個決定、一個選擇牽引?可以再選擇一次,還會讓遺憾繼續遺憾嗎?劇中的角色由兩個不同演員,分別飾演年輕版和成年版,每集播放主題曲時,先從黑暗中浮現的半邊臉是年輕版的自己,接着在黑暗中的另一邊臉,就是現在的自己;同一角色由兩個面孔去飾演,無論經歷多少事,樣子變得有多感陌生,20年前當天一路走來的腳印依然在影響我們。

Thomas與Sammy

Thomas和Sammy 20年前在茶餐廳工作認識,到20年後合伙開餐廳、同居。劇中未有安排以平舖直述二人的相遇,反而是由Joyce與Thomas在比利時的相遇,到後來相愛講起;當時的Sammy是Thomas的餐廳合夥人,甚至同住的密友,親密得連彼此的私生活都毫不隱暪,唯一不知道的是彼此纏下了20年前的心結⋯⋯

20年前Thomas接下茶餐廳老闆的偏門生意,要到比利時一段時間;後來,他因為意外被迫滯留當地,無法兌現承諾,回香港跟Sammy過生日,一留就留了20年。Thomas回到香港後,並未有跟Sammy說明這一切,Sammy也把疑問一直放在心裏;彼此就這樣各懷心結,住在同一間屋,合夥開餐廳Massam。直至Sammy中學時代的前男友阿南出現,Thomas和Sammy的關係起了變化。Thomas知道阿南邀請Sammy到上海開餐廳的主廚,嘴裏總是說得輕鬆,一副沒所謂的模樣,暗裏質疑Sammy是否跟阿南復合;至於Sammy,以為Thomas真想她快離開這間屋,放棄當餐廳的合夥人到上海去。然而,兩人始終沒開口向對方求證過甚麼。

直到Sammy回去執拾東西時,Thomas道出當年被迫滯留比利時的原因,Sammy誤以為Thomas當年拋下自己留在比利時的心結,來到20年後的今天終於解開。Thomas的勇氣,只足夠向Sammy「澄清返」發生在20年前的事,卻未有把一直以來對Sammy的感情表達。在Sammy跟隨阿南到上海之前,她跟Thomas一家一起上郵輪。

上船前,Thomas給Sammy遞上一幅畫作,這幅畫Sammy大概見過。有一年Sammy生日時,Thomas本來為她畫了一幅畫,但見到Sammy當時手上拿着阿南送她的收音機,Thomas選擇收起這份心意。Sammy後來雖然發現這幅畫時,卻一直不知道畫她的正是Thomas。劇集最後在Sammy上船前接過畫的作後就完結。這種未曾明言,卻不能當沒事發生過的情感/關係,應該用甚麼去定義?

Ken與Joyce

Ken和Joyce由朋友聚會中認識,拍拖8年,到現在同居。對Joyce來說,現在來到「是時候要結婚」的階段,但看到Ken平日對生活愛理不理,沒有主見的態度,令她開始對Ken愈來愈不滿,甚至想過分手。直到她知道父親患絕症,Joyce害怕獨自承受爸爸死去後的孤獨,為了讓父親可以趕得及看自己出嫁,她決定與Ken結婚。

至於Ken,多年來一直活在母親的嚴厲管教下,無論做甚麼事、下甚麼決定,最終都會被否定,然後由母親為他作主和安排。Ken以前也曾試過反抗,只是他反抗、改變的方法並不是尋求自立,而是從一個依靠(母親)轉到另一個依靠(Joyce)。要是新的依靠失去了,他又會回到原地;以前的Ken每次都回到母親裙下,臣服於她、依賴她,最終脫變成一個凡事都「阿媽話咁樣好喎」的裙腳仔。對一個沒有獨立能力,所有事都習慣接受安排的人而言,最需要的只是一個讓他可以放心依賴的避風港。

Ken和Joyce彼此帶着各自的理由,最終決定與對方結婚,然而,他們婚後並沒有更包容對方,彼此的習慣又再出現,Ken又嫌棄Joyce對他的管束就像兒時母親對自己的一樣,Joyce繼續不滿Ken一貫的態度,甚至猶䂊應否離婚,而Ken在重遇Catherine和Kelvin後,也曾想過搬到Catherine家過一家三口的生活;只是,Catherine最後決定跟從美國回來的老公Ryan重新在一起,Ken當然就回到本來的避風港:Joyce的身邊;而Joyce在此時發現自己懷孕,Joyce由最初對懷孕、小孩這件事全無計劃,到知道懷孕當刻,反而讓她變得更踏實,這種實在彷彿就為她下了決定,令她暫時不再猶豫應否選擇跟Ken離婚。對於那些從來有太多選擇的人來說,有時無從選擇,也許就是最好的選擇。

多角度敘述手法

《歎息橋》一共15集,每集都用其中一個角色作主題,在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之中,大概沒有一個片段能夠獨立存在,角色間互相牽制、互相影響。同一件事,今集用Thomas的角度,下集用Ken的角度,重點已經全然不同,眼見別人的幸福,眼看就覺得自己全然是受害者,真相又是否這樣?當觀眾以為眼前的就是事件的全部,事實上這只是某部分的零碎片般……

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第5集〈Catherine:失常〉和第6集〈Kelvin:正常〉,Catherine是Ken的前上司和舊情人,而Kelvin是Catherine和Ken意外誕下的兒子。在第5集中,Kelvin是個行為古怪,與周遭的人、社會格格不入的男孩,Catherine花盡心力照顧Kelvin這個患癌的兒子,甚至認為Kelvin的出現成為她的拖累。在〈Catherine:失常〉入面,每當Catherine遇到周遭對她不公的事,畫面就會閃出另一個裝扮的Catherine:入面的她搽上綠色唇膏,對着鏡頭露出猙獰的笑容,與平日面對大眾的她完全不同。大家都可能會以為Catherine的「失常」,是她不幸的遭遇造成吧……

來到第六集,同樣是Catherine和Kelvin兩母子,情況卻有些不同;Kelvin不再是第5隻那個行為古怪的男孩,反而是個看清劇中每個人、每段關係的旁觀者,身患絕症的他,反而讓他更有勇氣放開懷抱,做自己想做的事。在第5集時Kelvin的怪異行為讓Catherine費心,令Catherine不得不多花時間在兒子身上;來到第6集,兩者的關係互相對調,反而是Kelvin照顧得了情緒病的Catherine。角色一轉,讓觀眾仿似抽身以另一角度觀看,理解到Catherine其實一直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中,覺得除了自己以外,世上所有人都有問題。

劇集中的每個角色,都埋藏自己的秘密,有些話一直放在心內,面對着愈親密的人,反而愈多隱暪。人們大概就是習慣把真話放到心底裏,真心話最應該跟誰說?鏡頭外的觀眾吧。對一個局外人說,他們不在其中,才能承受如此赤裸又錐心的真相⋯⋯

【#劇集】《黑鏡》S5 – 電腦和人腦還可以分得這細嗎?

《黑鏡》第四季於去年年底以互動電影形式推出後,第五季終於在今年6月初推出!今季的三個故事〈Smithereens〉、〈Rachel, Jack and Ashley too〉和〈Striking Vipers〉,一如以往緊扣科技為主題,由社交媒體、應用程式,講到人工智能(AI)、虛擬真實(VR),這些科技不單止入侵我們的生活,甚至準備好取代我們了…… 繼續閱讀 “【#劇集】《黑鏡》S5 – 電腦和人腦還可以分得這細嗎?"

【#日劇】《我要準時下班》—加班才有存在價值?

上班要準時,那麼準時下班就是錯嗎?日劇《我要準時下班》探討日本社會的加班文化,面對職場的潛規則,誰會有東山結衣的勇氣拒絕加班?作為打工仔的你,對於加班文化,又有否從中取得共鳴? 繼續閱讀 “【#日劇】《我要準時下班》—加班才有存在價值?"

【Black Mirror S5: Bandersnatch】當你以為真的可以自選結局⋯⋯

身為《Black Mirror》忠實粉絲,等了整整一年,第五季終於面世!今次的驚喜必定是新加的元素:觀眾自選結局。新元素令劇集的娛樂性增加,讓觀眾有如玩角色扮演遊戲;劇集不再只是單向由觀眾接收,還可以透過屏幕按扭參與其中,甚至「干預」主角的選擇,彷彿我們可以透過科技塑造出各自期許的畫面,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既真實也虛擬

最新一集《Black Mirror》,焦點固然放在它的創新手法:增加與觀眾的互動,甚至由觀眾參與「決定」Stefan的結局;在一邊看一邊「玩」的同時,發現劇情其實安排得很聰明,一開始已經表明,Stefan對兒時媽媽在火車意外喪生的經歷揮之不去,性格變得內向孤僻,甚至需要服藥和看精神科醫生,以上的情節舖排令Stephen經常迷失於真實與假象中的這件事變得合理。

作為程式設計師的Stefan,打算用複雜的奇幻小說《Bandersnatch》作藍本設計電玩遊戲,此時,身邊出現很多「干擾」、「控制」他的元素,過去揮之不去的經歷,與父親在生活相處上的爭執,靈感來源小說的作者Jerome F. Davies的變態瘋狂的行為;這些干擾令他自己也分不清身處的是真實或是自己過度想像的虛擬遊戲世界,是夢境還是真實,下完某個決定和行動後,時間軸又推回他每朝早起床,站在鏡前準備服藥的情節。這一切似乎是故意把觀眾一同拉進並代入Stefan身處的混亂的心智和狀態,似是劇中主角Stefan受外界控制和干擾,但愈看下去,反而覺得正在聚焦於怎樣選擇的觀眾,仍跟着Stefan一同在真實和虛幻之中遊走⋯⋯

人類真的完全話事作決定?

隨着劇情推演,Stefan覺得有人在操控他,影響他的行為和決定,後來他在設計遊戲時不禁抓狂起來,甚至大聲呼喊「Give me a sign」,這一幕固然是為故事發展作舖排;但同時值得我們思考的是,我們現在依頼網絡的程度,好比劇集中的Stefan一頭栽進遊戲世界入面,有時誇張得連網絡世界的真與假都分不清。虛疑世界入面的資訊、言論、潮流有多少是真實?有多少未經驗證而被廣傳?相信無人能夠證實。

人們身處網絡世界,入面的一事一物,一舉一動好比Stefan所說的Sign;人們聽從網絡世界入面的「sign」,用like數、瀏灠量、廣傳度作指標,決定人們的話題,日常生活說甚麼、做甚麼、想甚麼,於是人們在這些「sign」的影響下,又在社交網絡、通訊工具上交流、發布這些似真似假的資訊,漸漸形成虛擬世界的規則和制式,人們在網絡沉浸多時,覺得入面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還未來得及分辨事物的大是大非,都忍不住要先關心自己發布的內容能否獲讚或者得到廣傳⋯⋯

由《Black Mirror》第一季,一直追看到現在這一套,故事依然以網絡、科技對人類的影響作重心,從網絡、虛擬世界、VR、Hashtag,到今次的《Black Mirror: Bandersnatch》,最直接想起的就是現時好多角色扮演遊戲;是劇集?是觀眾參與自選結局的遊戲?或許此時就像真實與虛擬世界一樣,界線模糊,無法分辨。

文/壹貳

圖/IM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