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SEARCHING:你眼前的就是真相?

電腦的記憶可以Delete,但無法洗去回憶帶來的傷痛;電腦會提示我們一些特別日子,但傷痛卻無時無刻提點它的存在。電影《SEARCHING》以父親David找尋失蹤的16歲女兒Margot的故事為藍本,由網絡上的搜尋功能開始說起,引伸互聯網帶來的問題。 繼續閱讀 “【電影】SEARCHING:你眼前的就是真相?"

【電影】《Gone Girl》 – 真正被控制的是誰?

電影《Gone Girl》講述妻子Amy為了向丈夫Nick報復,不惜利用媒體,把夫婦二人的事交由群眾介入和審判;而群眾在媒體所誘導下,把別人的家事當成真人騷一樣看。回想今時今日,我們的生活習慣又有無被媒體控制?

鏡頭下的觀眾與演員

電影著力描繪夫婦二人鬥智鬥力的過程,以Amy失踨作開首,中間偶然穿插Amy的聲音旁述,帶領觀眾回憶她和Nick過去的相處,為她整個報仇計劃逐一舖排。Amy出身富裕家庭,畢業於名牌大學,及後成為著名女作家,是大眾眼中的Amazing Amy。Amy與Nick婚後的生活並未如她所想,後來更發現Nick有外遇,於是決心展開復仇計劃。在大眾眼光下成長,尤如在鄰居、社會大眾的監視下生活,莫說要活出自己,就連日常的一舉一動都受限制,每個決定以大眾的眼光、感受為先,媒體不但成為Amy的傳聲筒,更是一個放大鏡 。 

 Nick向Amy求婚,到二人婚後生活,都有媒體見證(Nick在記者訪問Amy時向她求婚),意味着這對夫婦的生活「真人騷」即將呈現在社會大眾面前,而大眾亦可以隨意參與討論和評擊;明明屬於兩人之間的點滴,卻變成社會大眾共同分享的生活。Amy在大眾眼中是完美的、是「Amazing」的,在社會上有頭有面,怎能接受自己擁有一段失敗的婚姻?Amy的精心佈局固然出於對Nick的報復,要Nick背上殺妻之罪而身敗名裂;更要確保自己永遠立於受群眾擁戴的地位,免得日後有機會被大眾質疑和批評她是個不善維繫婚姻生活的女性,令自己蒙上污名。

真正被控制的是誰?

Amy的佈局能夠得以成功,Nick被群眾唾罵嫌棄,完全因為媒體全程干預。Amy深明社會大眾和鄰居留意她們二人的生活,於是善用群眾做目擊證人;加上媒體窮追不捨的採訪,清談節目中所謂的專家/名嘴發表的評論和看法後,群眾成功被煽動,甚至一面倒聽從媒體的報導。群眾一心只想八卦別人的家事,事情的真偽對他們而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Nick和Amy的家事成為他們茶餘飯後的話題、娛樂,可以隨便加入個人意見,評論這場「真人騷」中誰對誰錯。

Nick明白Amy旨在向他報復,差點令自己陷入殺妻罪名;但無可奈何地,群眾和大眾媒體的力量比真相來得更有力,社會群眾完全相信Amy佈下的局,認為Nick真是個殺妻的人。直到最後,Nick利用電視螢幕表現想念妻子的模樣,暫且駁得群眾可憐和相信,亦間接令Amy的計劃出岔子;Amy自編自導成為被綁架和強姦的受害者角色,回到Nick身邊飾演一個歷盡不幸的妻子。Nick沒有揭穿Amy的計謀,他知道此舉不但得不到信任,更會被群眾反駁指正他是個嫌棄妻子的壞男人,結果寧願選擇與一個自己討厭的人生活,硬着頭皮繼續和她生活,也不要成為眾矢之的。Amy利用媒體,為大眾植入「Amy是個不幸的人」的想法,成功駁得大眾的憐憫;不知就裏的群眾繼續如追劇集般,沒帶半點懷疑,見證這對夫婦的重逢。

Amy最終選擇依循自小父母為她建立Amazing Amy的美好形象,繼續活於社會大眾和媒體的鏡頭下,成為社會眼中的美好形象,並利用大眾對夫婦二人的監控來控制Nick。那麼,真正被控制的是社會大眾/Nick還是Amy?

電影《Gone Girl》除了說婚姻,更值得我們反思的是,在媒體下呈現的內容,是否100%完全準確?在面對媒體大量灌輸資訊的情況,我們如何分辨當中的真偽?在使用媒體時,我們又怎樣避免成為媒體的傀儡,塑造出大眾的理想形象?

文/壹貳

圖/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