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rk Tourist》看黑暗旅遊下的日本

旅遊對你來說有甚麼意義?吃喝玩樂?在大自然間冒險?抑或好像今次本文將介紹的《Dark Tourist》記者David的「黑暗旅遊」?

何謂Dark Tourism?

Dark Tourism指撇除吃喝玩樂、享受歎世界的環節,到訪曾經歷災難、屠殺等地方感受絕對寂靜和荒涼,例如曾經五光十色、人來人往的繁榮小鎮,現已淪為廢墟,或者渺無人煙的荒地。在介紹日本這一集之中,David到訪過三個地方:福島、青木原和端島,其中福島和端島如今就成了被人「遺棄」的地方。

災後福島 – 政府粉飾太平下的地區

紐西蘭記者David來到日本,參加當地旅行團到訪福島,他跟其他對災後福島同樣有興趣的「黑暗旅人」,一同來到富岡町——政府在災後宣稱安全的城鎮;然而,這裏卻是空無一人,只剩下遭受地震破壞的房屋,以及被棄置路邊的店舖。

這群遊客都手持一個輻射讀數器,在整個旅程中,輻射讀數器上都顯示着不斷浮動的數字,而負責帶團的日本導遊陽(Yo)曾表示當讀數達到0.2以上才需要擔心;相比這群帶着好奇和疑慮來到福島的遊人,日本導遊陽在David口中是一個「快樂的人」,全程都表現得輕鬆自在。陽帶領着遊客從富岡町開始,一直沿着公路前往各個小鎮,其中有部分放射性禁區,被政府美其名為「難以返回」的區域,即是需要特別許可才可通過;當他們站在區域外時,遊客們手上的輻射監測器的讀數已經高達7.19,遠遠超出輻射監測網站地區地圖上展示的最高讀數0.4。

除了「難以返回」這些字眼,旅客們途中光顧一所由老婦們經營的餐廳,本以為她們都是搬回來的居民;事實上,經David查問下,發現店內根本無任何一人住在這裏。政府甚至僱用街頭藝人,把一片歡樂祥和的的氣氛植入這個地方,把這個地方塑造成如官方口中所講般「可以返回」。這種粉飾太平的做法,通通都是政府用來吸引人們回來的措施而已。

被遺棄的端島

這集提到另一個被「遺棄」的地方就是端島–位於九州長崎縣海域的一個人工島,早在19世紀因為被發現島下有煤礦而大力發展,包括興建出日本混凝土公寓,由於這個人工島獨立於海中心,為了令居民可以自給自足,政府當時在島上興建學校、超市、運動場、泳池等各種設施,足以想像當時端島的繁盛和熱鬧。

如今,眼前所見的端島已變成一個雜草叢生到處都是一片頹垣敗瓦的海上廢墟。自從1970年代左右,當地煤礦開採逐漸衰落直到完全關閉,居民最終亦需撤離。David在兩位曾居住在這裏的居民帶領下,來到他們昔日的家園;眼前只剩下大樓的空殻和一片凌亂的房舍。

David指出,當年政府下令居民撤離時,只得一週的時間離開端島,誰想到這一別就是永遠?無人居住,加上建築物崩塌而存在危險,這裏一直禁止民眾進入。直到2005年,端島部分地區才逐漸開放予傳媒和公眾參觀。

在歷史的巨輪、大自然的洗禮下,人類都顯得渺小,還有多少人能記起眼前這片荒涼的原貌,跟從前的回憶和生活相認?

文/壹貳

圖片/Netflix截圖

《孤獨的美食家》 – 獨處是甚麼一回事?

「食物」vs「美食」,後者聽起來除了滿足基本生存條件外,更是能讓人感到愉悅、美好,叫人憧憬,值得期待的東西;所以,一提到「美食」二字,很容易跟分享、大夥兒、派對扯上關係。但是,要是美食和孤獨二詞搭上,又是甚麼一回事?

今次為大家介紹的是日本漫畫《孤獨的美食家》,孤獨vs美食,聽起來很矛盾吧?這個對比聽起來有點可惜:有美食卻是孤伶伶一個在吃喝。整部漫畫講述主角井之頭五郎到訪不同餐廳後,記下品嘗食物的心情和感覺,卻讓我們可從中重新思考兩件事:美食和孤獨。

美食的世界就是井之頭先生的世界

井之頭先生和食物就是整部漫畫的主角,除此以外的人、物不但是故事的配角,更是井之頭先生日常生活的過客。漫畫主要介紹美食和井之頭先生的內心讀白;美食的世界,同時成了井之頭先生的世界,與其把它看成一部介紹地道美食的百科全書,不如視它為一部飲食札記,評價食物的好壞不一定是食家的專利,反之,吃飯是我和你每天必做的事,品嘗好吃的食物不一定需要權威,少人光顧的餐廳不代表它要被否定。

那麼,在井之頭先生心目中,怎樣才算是好吃的食物?他不一定到訪街知巷聞的餐廳,可能只是一間瑟縮街角的小店,或者店面披着沒趕上潮流的裝潢,看似沒標準的選擇,反而是一個接一個驚喜。井之頭先生按着自己當刻的步調和想法選擇餐廳,還有自己一套配搭食物的方式,例如他吃時烤肉選擇不飲酒,油炸食物應該要配碳酸飲品。美食本來就是多元化,人們能按着自己心情和意思下決定,即使只是日常生活吃飯這件小事,都已經十分滿足。

獨處是甚麼一回事

大部分人對「獨處」有個誤解,認為「獨處」是可憐、無助的,甚至是性格衍生的問題。如果根據這個說法,井之頭先生之所以經常獨自吃飯,必定是性格有問題,令他在大眾眼中成為「孤獨的美食家」。漫畫主要由井之頭先生的內心獨白帶動,可算是一部意識流漫畫,每當他身在美食的世界,總是能暢所欲言,內心生出無窮無盡的想法,表現得無拘無束;此時,大眾眼中的他雖然只是獨自吃喝,卻是井之頭先生樂在其中的時刻。

獨處不一定等於孤獨,要是你跟大夥兒待在一起,卻完全融入不了,內心的孤獨也是難免;反之,只要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能以最舒適、自在的方法生活,這種滿足大概就像井之頭先生所形容的「不被時間和社會束縛,幸福地填飽肚子的時候,短時間內變得隨心所欲,變得自由,不被誰打擾,毫不費神地吃東西的這種孤高行為,正是平等地賦予現代人最佳的治癒」

文/壹貳

圖片/網上圖片

【遊記】不登山便是傻子!? 一生人一次的富士山攻頂之旅

日本有句諺語:『富士山、一度も登らぬ馬鹿、二度登る馬鹿。』意思是:「沒爬過富士山的人是笨蛋,爬第二次的人也是笨蛋。」為何會有這句諺語呢?體驗過富士山攻頂之旅後,零捌也有這樣的感受! 繼續閱讀 “【遊記】不登山便是傻子!? 一生人一次的富士山攻頂之旅"

【電影】Lost in Translation 迷失於都市 也迷失於關係

到異國旅遊,文化差異、語言不通是最大的距離,有人認為這種距離既是阻礙,亦有人被這種距離所吸引,選擇徘徊在這種半知半解的狀態下。電影《Lost in Translation》中的兩位主角,各自帶着不同理由來到東京,卻一同迷失在這座城市及彼此的關係中。

迷失於語言中

電影開頭刻意取境於燈紅酒綠的東京街頭,觀眾跟隨主角Bob的視角抬頭一望,只見大廈外牆全部是霓虹燈牌,是繁華密集,也是迷幻迷失。Bob遠道來到日本東京擔任威士忌品牌代言,在工作場域上言語不通為他帶來阻礙,甚至鬧出不少笑話,Bob不懂日文,日本的導演、工作人員也幾乎完全不懂英文,令Bob拍攝上老是達不到要求,不斷NG;電影亦刻意不為日語對白配上英文字幕,讓觀眾仿如置身其中,在半知半解的情況下看完這部戲,感受言語上的疏離。

除了語言不通,男女主角以西方人身分來到日本,在文化上有極大衝擊。女主角Charlotte隨丈夫John來到日本公幹,每天的生活都百無聊賴,她雖然不像Bob跟其他人有衝突,甚至還有Charlie這班日本朋友,但她依然無法融入日本文化,對這裏的一切完全無感覺。至於Bob,在拍攝啤酒廣告時,他較沉穩的演出多次惹來導演的不滿,而在電視talkshow上他亦不太習慣主持的誇張舉動,以上種種都顯得他跟當地的電視文化格格不入。

迷失於曖昩的關係

戲名的 「Lost」字很吊詭,可以是過份解讀,亦可以只是一知半解下造成的誤會,單看戲名,除了指Bob和Charlotte因為不懂日文造成生活不便,因而迷失在這套語言,更是指他們二人身處的迷糊、曖昩不清的狀態。

Bob本來是位電影明星,但因為接了威士忌廣告而來到日本,這明顯不是他的本行甚至喜歡的東西,但為了錢卻遠道而來;相比在電視播着昔日參演的電影角色,現在同樣在電視上的自己,卻是獲邀為日本清談節目中的嘉賓,在節目上配合舉止浮誇的主持人。除了事業上的停滯不前,Bob面對廿多年的婚姻悶局,希望藉着這趟旅程可稍作休息;而在這段婚姻關係處於迷失和停滯的時期,他跟charlotte處於陌生城市中關係的發展,還有跟爵士歌手的一夜情也來得十分意外,這一切都源於主角在陌生國度的孤寂。

至於Charlotte,她一直跟隨丈夫來到日本工作,卻不能融入這裏,直到在爵士酒吧遇上Bob後,二人發現彼此同樣失落於這座陌生城市之中;Charlotte的出現令Bob漸漸對日本的東西產生興趣,跟charlotte 出遊時都顯得特別雀躍,並主動關心charlotte,例如會主動跟壽司店店員搭話。Bob跟charlotte的相處不用多餘的翻譯,跟Charlotte出遊的日本在Bob眼中都變得可愛,然而他清楚自己並不會在與charlotte之間的關係沉溺,最後拒絕charlotte的邀請跟她留在日本,同時亦選擇不迷失跟Charlotte的這種關係中。

文/壹貳

圖片/電影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