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推介了這本《夜》,作者Elie Wiesel是經歷納粹大屠殺的倖存者,書中記述他在集中營目擊家人、族人先後因受勞役、疾病而死;這段被關進集中營的日子,對他而言仿如無盡的黑夜。今次就透過看這本書,跟大家談談這段不能遺忘的殘酷歷史是甚麼一回事。
種族分類與清洗
二戰時期,德國納粹黨對於猶太人,以至其他種族的行為,遠超出種族歧視,希特拉追求的是種族、血統和文化的單一和純正,對其他民族進行大規模清洗。希特拉認為日耳曼民族優越,誓要剷除國內「瘀血」,繼而入侵鄰國,把非日耳曼民族的人統統進行血腥清洗;他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讓群眾深信和接受自己這套種族優劣的說法,納粹黨有屬於他們的一套徽號、旗幟和軍服,還有黨歌和納粹德軍的羅馬式敬禮,目的是讓軍隊高度團結,排除異己。
納粹黨有自己一套規則、思維,令權力和民族力量得以鞏固,黨內的軍官開始有計劃進行這場種族清洗,他們為了能用「有效」途徑把猶太人剷除,設立集中營,它不止是一座用以囚禁的監獄,更是一個通過長時間的工作勞役和不定時的「突然死亡」,把猶太人壓抑在恐懼之中的煉獄。納粹德軍為了提高清除猶太人的數量,把他們安排在一個連轉身都不容許,不足一呎的地方生存,甚至不把他們當成人看待,把他們進行人體實驗,用以研究追求最優越種族的可能,不少猶太人在實驗中死亡或造成永久殘害。
奧斯威辛集中營
《夜》的作者Elie Wiesel,當時與家人被囚禁於有「死亡工廠」之稱的奧斯威辛集中營,這個集中營由納粹德軍用高度精密、科學概念編制而成:興建毒氣室和滅絕營,用以進行毒氣殺害和焚燒屍體。納粹軍官先把關進集中營的人進行分類(例如波蘭反抗軍用紅色三角形徽章,猶太人用星型徽章,還會以國籍劃分),目的是用標籤讓被關在集中營的人重新適應由納粹建立的階級,磨滅民族原有的自豪感。
奧斯威辛集中營的閘門有一道德文標語"Arbeit Macht Frei",意思是「工作換取自由」;然而,被關進集中營的猶太人,無論做多少工作,根本沒有自由選擇繼續生存或者死亡。納粹德軍會先把被帶進集中營的人進行遴選:當時被判定不合格的人,即是沒有勞動價值的人,會被安排進入毒氣室處死,當時納粹軍官會騙他們去「洗澡」,讓他們脫下衣服再進入毒氣室,然後在天花板上的花灑接駁屋頂的煙管投下毒氣,務求在最短時間達至最佳的殺人效果。至於身體壯健的人則可留下工作,暫時不需要送進毒氣室;但是,由於營內環境惡劣,加上長期捱餓和每天大量的勞力工作,當送到軍醫檢查時都被斷定為不合格,都需要送到毒氣室接受死亡。
希特拉當時深信日耳曼民族擁有優等血統,而猶太人則是劣等人種,繼而對猶太人進行大屠殺,單是奧斯威辛集中營,就有超過一百萬人命喪於此。歷史需要銘記,更需從中反思、汲取教訓,避免悲劇再次發生。
文/壹貳
圖/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