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鼓要打出不同音調,除了敲打不同的鼓,敲打時的大細力都可能為造出不同的效果。今次跟大家分享一下爵士鼓入面的重拍技巧(Accent),看看它可以有甚麼變化。
以16分作例子,我們平日用single stroke打1 e n a時,可以加入重拍(Accent)。一般來說,初學者可先把重拍分別加在不同位置,然後重覆打四次;待技巧純熟後,便可以直接把這些重拍連接起來。
文/壹貳
影片/壹貳
打鼓要打出不同音調,除了敲打不同的鼓,敲打時的大細力都可能為造出不同的效果。今次跟大家分享一下爵士鼓入面的重拍技巧(Accent),看看它可以有甚麼變化。
以16分作例子,我們平日用single stroke打1 e n a時,可以加入重拍(Accent)。一般來說,初學者可先把重拍分別加在不同位置,然後重覆打四次;待技巧純熟後,便可以直接把這些重拍連接起來。
文/壹貳
影片/壹貳
三連音(Triplet)、Shuffle這些技巧只是爵士樂的專利?絕對不是!除了一些流行曲偶然加入三連音的拍子,其實都有流行曲會用上三連音和Shuffle貫穿整首。
今次就用美國樂隊Green Day的Holiday的其中一小節作例,為大家示範歌曲中的三連音怎樣打。
文/壹貳
影片/壹貳
上次跟大家分享過甚麼是三連音(Triplet),就是爵士樂(Jazz Music)中的主角。這個數法截然不同的技巧,還有另一個打法,就是把每拍的三個音中的第二個音去掉,只是打第一和第三個音,就成了三連音衍生的Shuffle。
文/壹貳
影片/壹貳
聽過不少人說,聽爵士樂(Jazz Music)時覺得節奏「很奇怪」,每個音好像拖延,給人慵懶、輕鬆的感覺。其實在爵士樂中,三連音(Triplet)是樂譜中的主角,它的節奏跟早前分享的Single Stroke和Double Stroke的打法不同,今次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怎樣打三連音(Triplet)。
文/壹貳
影片/壹貳
上次的爵士鼓影片教了Double Stroke,如果從未接觸爵士鼓的人,或許會覺得有點困難吧,畢竟要做到左右手每邊打兩下。其實,這個技巧的確有點未學行先學走呢!(上次是偷步教了大家)今次一於回到起點,介紹比較容易但是不能缺少的基本技巧:Single Stroke。
Single Stroke是每個爵士鼓初學者必學的技巧,最基本也是最重要,做法就是左、右手梅花間竹各打一下,「右、左、右、左」(右撇子用右手打第一下,左撇子則相反)。
在最初練習時,可以先把BPM調較至60開始,慢慢加快5至10BPM。我們亦可把技巧應用於爵士鼓的不同位置上,最初可以先打在Snare Drum,之後加入Bass Drum或者Hi-Hat。
文/壹貳
影片/壹貳
平日見到人打鼓時,很多時都係右手、左手梅花間竹地擊打;除了這種打法,還有許多不同的打法,幫助我們做出不同效果和節奏的聲音。
Double Stroke
我們先從基本學起,左右手各打一下的那種叫做Single Stroke,是指每邊手各打一下;至於今次影片介紹的Double Stroke,意思就是每邊手打兩下,由原來Single Stroke的「右左右左,右左右左」,變成「右右左左,右右左左」,即是Double Stroke。
今次影片入面,就用了不同速度,嘗試為大家示範怎樣做這個Double Stroke,亦可以看看下面這個鼓譜來練習。(這種練習同樣可以零器材練習!怎樣練?可參考上次有關節奏感的文章:【App x 手腳練習】節奏感小訓練~入門篇~https://wp.me/p8nbED-b4)
進階知識:Double Stroke Roll與Buzz Roll
有時會見到某種打法技巧上,會加上Roll一字,這其實解用一連串的技法來擊打。爵士鼓有一種叫做Buzz Roll,它是由連續的Double Stroke Roll組合而成,它的難度在於除了需要快而緊密的Double Stroke外,更重要是力度控制,聲音愈少愈緊密為最好,屬於高階技巧。
Buzz Roll這種技巧一點也不陌生,你可能也聽過這種演繹,就是在大型節目中有人物出場時作的伴奏,聽起來就是細細碎碎的一堆音。
今次先跟大家分享Double Stroke,日後再跟大家分享更多打鼓技巧!
文/壹貳
影片/壹貳
英國歌手David Bowie至今逝世兩週年,這位經常以突出造型出場的藝人,刻意讓自己獨立於主流,仿如他創作的歌名一樣,是個落到地球的外來人;他的造型有時被定義為怪形怪相,亦因此無可能找到他的倒模。這篇關於David Bowie的文章,集中以他初期及最後一套專輯的歌作例,看看這位歌手怎樣在主流中求革新。
無「界線」形象作反抗主流悶局
David Bowie的作品,有不少都跟宇宙、太空有關,《Space Oddity》、《Life on Mars》、《Starman》,他在這些早期作品強調自己的角色:原本生活在太空,卻落入地球的「外來人」,這個「外來人」是怎樣呢?他的行為、打扮與眾不同,是獨立於大部分藝人,是怪異也是獨特。這些歌表明了David Bowie的形象,他注定要成為一個被主流邊緣化的人,不論造型、台風,都是獨一無二,無人能模仿,當然亦因此未必深得人人廣乏愛戴。
David Bowie的這種自我展現,在視覺上的造型尤為突出。以《Life on Mars》作例,整個MV只用上白色背景,看起來很單調,卻有一個塗上了五顏六色David Bowie出現在眼前,整個MV場景頓時變得奪目,MV入面無其他東西,觀眾只要留意他的妝容、姿態。
藍色眼影、紅色中長髮、高跟鞋,這些女性打扮放在David Bowie身上,再加上他擺出一些嫵媚、女性化的姿態,統統都是他有意打破性別界線,把自己打造成非男女的形象。David Bowie的音樂被歸類為華麗搖滾(Glam Rock),就是他這種性別模糊的打扮,雖說是搖滾,卻並非激烈、雄赳赳的形象,反而刻意顛倒男女界線。他的早期作品,歌名中表明自己是個「外來人」,而他別樹一格的造型,不就說明了自己希望主流把他解讀成獨特於世上任何人的「太空人」嗎?
回到原點 與死亡接觸
在David Bowie離世前的最後一張專輯《Blackstar》入面,《Blackstar》和《Lazarus》都是跟死亡有關的主題,而其中《Blackstar》的MV之中除了滿載死亡寓意,更有不少呈現太空、宇宙場景的主題,這方面跟他前期作品似是有首尾呼應的效果,像是回到原點,準備離開地球(離開人世,與死亡接軌),返回太空(到另一個連他也未知的世界)。
前往死後的世界過程是怎樣?把《Blackstar》這首歌粗略地分成前、中、後三段來看,先在前段,是一個背景充滿怪聲的外太空,感覺陰森詭異,先有一個太空人躺在地上,那個不難想像這個所指的就是David Bowie,太空衣入面只剩下一個骷髗頭,明顯是與死亡有關,接着經過一些儀式進行審判。
到了中段,音樂與首、尾段有所不同,相對之下靜止下來,音樂變得柔和,而David Bowie亦在MV中似在以憐憫、祈求赦免的態度述說。在中段之後,音樂開始回到開段的氛圍,現在有三個蒙着面的人被綁起大聲疾呼。今次David Bowie不但與前段一樣蒙住雙眼,更偶爾穿插一些他同樣被被吊起綁在十字架上不斷呼喊的畫面。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在MV最尾出現電子音效般的聲音,一些屬於用在通訊、連結的效用;仿如David Bowie跟外界聯絡、溝通的聲音,來到歌曲結尾終於消失,身處太空的他已經準備要跟地球解除連結,暗示自己即將離開地球(準備接受死亡)。
David Bowie的不同音樂都有很大的解讀空間,而他的自我展現最能見於他表演時的形象和姿態,在MV中透過造型、姿態,表達的訊息只有一個:就是David Bowie自己,那個注定要與大眾不同的自己。當時的David Bowie,用創新、獨特除了為他建立鮮明的形象,更可看成是另一種反抗,至於反抗甚麼?或許就是佔據主流的悶局。
文/壹貳
圖片來源/網絡、Billboard官網
算是半個Coldplay粉絲,這隊Band的歌曲給人很空靈、很安靜的感覺,不難發現他們題材偏向對天空、大自然的想像。大自然、天空、宇宙難測而神秘,在人類之間存在着無窮的解讀。今次選來三首Coldplay的作品,不同文本,卻連結到天空、大自然元素,每當仰望天空時會看出甚麼?天空有無盡頭?有甚麼把我們的天空包裹着?
Gravity 引力與靜止
歌曲一開始頭四秒,一陣空靈的聲音如身處寂靜之境,可能是一個無人角落,誇張點想可以於四周漆黑的外太空漫無目的飄浮。四野無人的環境中,注入琴音,在這個環境下獨奏的,除了是自己(聽者)外,還會有誰?
因為寂靜,空間內每個細節,包括聲音、說話都通通被放大,大得連心跳聲都聽到(Can you hear my heart beating?),一些應該與別人的對答變成歌者獨白。身處外太空這個無引力的環境,每一步都是被牽引到一個未知,或者不情願的地方去,’Gravity’大概就是指歌者與另一股互相吸引的力量;這種不由自主的情況,不是被選中的誰才發生,是’on everyone’,就像歌者(或聽者)認識一個素未謀面的人、物,他們之間的認識就由這股’Gravity’作主。
整首歌無指明地方,而開首用琴鍵營造的環境,正是先塑造一種世界:空曠、神秘、渺無人煙,這裏所有東西或許長期置於飄浮狀態,等待着一天互相牽在一起。
Something Just Like This 童夢/當一個平凡人
又一個老掉牙的主題:夢想。每次講夢想,很自然把時間線拉回起點,以「小時候」、「兒時」作準,小孩講夢想,直接說道出自己偏好,內容天馬行空,彷彿小孩才可以理直氣壯講夢想。如果把夢想、幻想、好奇,交由成年人詮釋,故事又會變成怎樣?
圖片來源:《Something Just Like This》
歌曲MV的背景是黑板和粉筆字,再大的夢想未成真之前都是漆黑一片,一筆一筆填滿黑板。主角戴上眼罩、穿上斗篷,看上去有幾分像超級英雄?但他說自己既不是Superman,亦不打算比上超級英雄(Superhero),那他想做甚麼?畫面一轉,斗篷原來用作飛上天際,來到被宇宙星球間。宇宙漆黑一片,前路迷茫,可怖萬分,偏偏黑板上的星球、繁星都是可愛而充滿童心,看上去就是小孩眼裏想像的美好。
圖片來源:《Something Just Like This》
飛往宇宙就是小孩的夢想,在他扺達之前,就得先克服’Where d’ you wanna go’、‘How much you wanna risk’這些問題,方向、代價、冒險都是依附追夢而生的東西。穿起斗篷飛上太空,被星體包圍,到最後從夢境回到小孩躺着睡覺的床上;即使只是身處夢境,回到地球,回到房間,要回到現實脫下斗篷做個平凡普通人;即使我們都不是Spiderman或Superman,我們都能在有限的環境下,畫出自己想要的風景。
A Sky Full of Star 大海=星空
記得有次在Youtube上睇Coldplay唱這首歌的live版時,一開首是一個人撲通跳入大海裏,身體往下沉,周遭被一串白泡水花包裹着,然後水花不斷蔓延,待白泡慢慢退去後,那個人的軀體才慢慢出現在眼前。這一幕剛好安排在歌曲開首第一下,在鋼琴聲出現前,令這一下音樂近似撲通跳入大海的聲音。
圖片來源:《A Sky Full of Star》
歌曲明明就滿佈星星的夜空,怎麼會跟大海扯上關係?其實天空與海洋的共通點,就是我們所見的水面和天空都是藍色,而當海愈深、天愈高的部分,最多只看到它的漆黑一片;而這首歌想說的,原來是在這片漆黑中令人著迷的那股光芒。
歌詞首句’Cause you’re a sky’ 中的’you’,指的是那個跳入大海的人,他介入這個本來漆黑一片的地方,令整個場景變成’full of star’一樣美麗的環境,是黑暗中的光芒。在黑夜之中,就是這些光芒引領自己,亦在這片漆黑之中看到這些充滿希望的光;就在’I think I saw you’這句後,歌曲旋律和背景聲逐漸加快和加大,愈接近這束光芒。接着的Instrumental Solo,其實為’I think I saw you’這句留白,全部交給樂器和聽者的想像空間;後來再出現的’You’re a sky’甚至是’heavenly view’,以光明、正能量的形象作結。
音樂這個文本,用樂器創造場景,盛放着歌者的感情,說故事的歌詞;聽音樂有時很直接托負感性,從歌詞中找共鳴。創作者順着自己的經歷、感受寄託在歌詞裏,即使只寫山水日月的字句,手執不同濾鏡都可得出千百個故事。音樂世界就是超越常理,做聽眾的,好多時追求的都只是種「感覺」罷了。